桥接模式
(Bridge Pattern):将抽象部分
与它的实现部分分离
,使它们都可以独立地变化
。
通常以下角色:
角色1.抽象类
(Abstraction):定义抽象接口。
角色2.扩展抽象类
(Refined Abstraction):扩展抽象类,添加具体的功能。
角色3.实现类
(Implementor):定义实现接口。
角色4.具体实现类
(Concrete Implementor):实现实现类的具体方法。
优点
包括:
抽象和实现的分离
:使得抽象部分和实现部分可以独立地进行扩展和修改。
更好的可扩展性
:可以方便地添加新的抽象类和实现类。
灵活组合
:可以根据具体需求组合不同的抽象和实现。
提高复用性
:抽象部分和实现部分都可以被复用。
缺点
包括:
增加系统复杂性
:引入了额外的类和对象,可能会增加系统的复杂性。
理解难度增加
:对于不熟悉该模式的开发者来说,理解和使用可能会有一定难度。
开发成本增加
:在设计和实现过程中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代码可读性降低
:过多的类和对象可能会降低代码的可读性。
维护成本增加
:当系统规模增大时,维护成本也会相应增加。
应用场景
:
1.图形系统:可以将图形的表现形式和绘制方式分离,以便更灵活地扩展和组合。
2.软件配置:将配置的不同部分(如界面显示和数据处理)分离。
3.媒体播放器:将媒体的不同格式和播放方式进行分离。
4.数据库访问:把数据库操作和具体的数据库类型进行分离。
5.操作系统API:使操作系统的不同功能和具体实现分开。
6.文件格式处理:把文件的逻辑和物理存储方式分开。
7.游戏开发:例如,将游戏角色的行为和具体的动画效果分离。
8.电子设备驱动:将设备的通用功能和特定硬件的实现分开。
通过使用桥接模式,可以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使系统更易于扩展和修改。
示例
:Abstraction 是抽象部分,它定义了一个 performOperation 方法。ImplementationA 和 ImplementationB 是实现部分,它们分别实现了 Abstraction 的 performOperation 方法。Demo可以通过 Abstraction 接口来调用不同的实现对象,从而实现了抽象与实现的解耦
// 抽象部分
interface Abstraction {void perfprmOperation();
}
// 实现部分
public class ImpleMenttationA implements Abstraction{@Overridepublic void perfprmOperation() {System.out.println("Performing Operation A");}
}
// 实现部分
public class ImpleMenttationB implements Abstraction{@Overridepublic void perfprmOperation() {System.out.println("Performing Operation B");}
}
//Demo
public class BridgePatternDemo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Abstraction abstractionA = new ImpleMenttationA();abstractionA.perfprmOperation(); // 输出: Performing Operation AAbstraction abstractionB = new ImpleMenttationA();abstractionB.perfprmOperation(); // 输出: Performing Operation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