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语言表与因子(详细知识点,深入知识点后续会补充!)

news/2025/2/14 3:46:21/

(1) level表示额外的信息,包含向量中不同值的记录 

> x<-c(5,12,13,12)
> xf<-factor(x)
> xf
[1] 5  12 13 12
Levels: 5 12 13
#xf中不同数值(5,12,13)就是水平>length(xf)
[1] 4
#因子的长度定义为数据的长度,而不是水平的长度#可以提前插入新的水平
> x<-c(5,12,13,12)
> xff<-factor(x,levels = c(5,12,13,88))
> xff
[1] 5  12 13 12
Levels: 5 12 13 88
> xff[2]<-88
> xff
[1] 5  88 13 12
Levels: 5 12 13 88但是不能添加非法的水平
> xff[2]<-28
Warning message:
In `[<-.factor`(`*tmp*`, 2, value = 28) : 因子层次有错,产生了NA

(2)tapply函数

> ages<-c(25,26,55,37,21,42)
> affils<-c("R","D","D","R","U","D")
> tapply(ages,affils,mean)D  R  U 
41 31 21 
这里返回的是mean(u[x]),mean(u[y]),mean(u[z])#也可以使用自定义函数
x <- c(1, 2, 3, 4, 5, 6)# 创建一个因子
f <- factor(c("A", "B", "A", "B", "A", "B"))# 自定义函数,计算每个子集的标准差
my_function <- function(x) {return(sd(x))
}# 使用tapply应用自定义函数
result <- tapply(x, f, my_function)
print(result)#输出A      B 
1.632993 1.632993 #多因子拆分x <- c(1, 2, 3, 4, 5, 6)# 创建两个因子
f1 <- factor(c("A", "A", "B", "B", "A", "B"))
f2 <- factor(c("X", "Y", "X", "Y", "Y", "X"))# 使用tapply计算平均值
result <- tapply(x, list(f1, f2), mean)
print(result)#输出X   Y
A 3.0 5.0
B 4.5 4.0

(3)split函数

#根据因子拆分向量x <- c(1, 2, 3, 4, 5, 6)# 创建一个因子
f <- factor(c("A", "B", "A", "B", "A", "B"))# 使用 split() 函数拆分向量
result <- split(x, f)
print(result)#输出
$A
[1] 1 3 5$B
[1] 2 4 6#根据向量拆分数据框
# 创建一个数据框
df <- data.frame(x = c(1, 2, 3, 4, 5, 6),y = c("A", "B", "A", "B", "A", "B")
)# 使用 split() 函数根据向量拆分数据框
result <- split(df, df$y)
print(result)#输出
$Ax y
1 1 A
3 3 A
5 5 A$Bx y
2 2 B
4 4 B
6 6 B#根据自定义函数拆分向量x <- c(1, 2, 3, 4, 5, 6)# 自定义函数,根据奇偶性拆分向量
my_function <- function(x) {ifelse(x %% 2 == 0, "Even", "Odd")
}# 使用 split() 函数根据自定义函数拆分向量
result <- split(x, my_function(x))
print(result)#输出
$Odd
[1] 1 3 5$Even
[1] 2 4 6

(4)by()函数

by(data, INDICES, FUN, ...)

  • data:要拆分的数据框、列表或向量。
  • INDICES:用于拆分数据的因子、列表或向量。
  • FUN:要应用于每个子集的函数。
  • ...:传递给函数 FUN 的其他参数。
#对数据框的列进行拆分和求和
# 创建一个数据框
df <- data.frame(group = rep(c("A", "B", "C"), each = 3),value = 1:9
)# 使用 by() 函数对数据框的 value 列按照 group 列进行拆分和求和
result <- by(df$value, df$group, sum)
print(result)#输出
df$group: A
[1] 6
------------------------------------------------------------ 
df$group: B
[1] 15
------------------------------------------------------------ 
df$group: C
[1] 24#对列表中的元素进行拆分和求平均值list_data <- list(A = c(1, 2, 3),B = c(4, 5, 6),C = c(7, 8, 9)
)# 使用 by() 函数对列表中的元素进行拆分和求平均值
result <- by(list_data, names(list_data), mean)
print(result)
#输出
names(list_data): A
[1] 2
------------------------------------------------------------ 
names(list_data): B
[1] 5
------------------------------------------------------------ 
names(list_data): C
[1] 8#对向量进行拆分和自定义操作
# 创建一个向量
x <- c(1, 2, 3, 4, 5, 6)# 创建一个因子
f <- factor(c("A", "B", "A", "B", "A", "B"))# 自定义函数,计算每个子集的中位数
my_function <- function(x) {return(median(x))
}# 使用 by() 函数对向量按照因子进行拆分和计算中位数
result <- by(x, f, my_function)
print(result)#输出
f: A
[1] 2------------------------------------------------------------ 
f: B
[1] 4

(5)表的操作

> u<-c(22,8,33,6,8,29,-2)
> f1<-list(c(5,12,13,12,13,5,13),c("a","bc","a","a","bc","a","a"))
> tapply(u,f1,length)a bc
5  2 NA
12 1  1
#根据以上学习的tapply,得到的分组如下,但是事实上NA应该为0,因为没有第一因子是5,第二银子为"bc"的例子
所以应该用table()建表
> table(f1)f1.2
f1.1 a bc5  2  012 1  113 2  1
#这里计算的是频数#这里用一维的频数理解一下
> table(c(5,12,13,12,8,5))5  8 12 13 2  1  2  1 #也可以建立三维表
> gender<-c("M","M","F","M","F","F")
> race<-c("W","W","A","O","B","B")
> pol<-c("L","L","C","L","L","C")
> v<-data.frame(gender,race,pol)
> vgender race pol
1      M    W   L
2      M    W   L
3      F    A   C
4      M    O   L
5      F    B   L
6      F    B   C
> vt<-table(v)
> vt
, , pol = Crace
gender A B O WF 1 1 0 0M 0 0 0 0, , pol = Lrace
gender A B O WF 0 1 0 0M 0 0 1 2

(6)对表的矩阵操作 

> ct<-read.table("D://ct.dat",header=T)
> ctVote.for.X Voted.For.X.Last.Time
1        YES                   YES
2        YES                    NO
3         NO                    NO
4   Not Sure                   YES
5         NO                    NO
> cttab<-table(ct)
> cttabVoted.For.X.Last.Time
Vote.for.X NO YESNO        2   0Not Sure  0   1YES       1   1#在R中,我们还是把表当作矩阵进行处理
> class(cttab)
[1] "table"
> cttab[1,1]
[1] 2NO YES 2   0 #与标量进行运算
> cttab/5Voted.For.X.Last.Time
Vote.for.X  NO YESNO       0.4 0.0Not Sure 0.0 0.2YES      0.2 0.2#以下为Vote.for.X变量的边际值:2+0=2,0+1=1,1+1=2
> apply(cttab,1,sum)NO Not Sure      YES 2        1        2 #实际上可以用addmargins()解决边际值问题
> addmargins(cttab)Voted.For.X.Last.Time
Vote.for.X NO YES SumNO        2   0   2Not Sure  0   1   1YES       1   1   2Sum       3   2   5
> 
#这样可以得到一个二维的边际数据#dimnames可以得到边际值的名称和水平值
> dimnames(cttab)
$Vote.for.X
[1] "NO"       "Not Sure" "YES"     $Voted.For.X.Last.Time
[1] "NO"  "YES"

(7)aggregate()函数

用于按照指定的因子变量对数据进行分组,并对每个组应用一个函数进行聚合操作

aggregate(formula, data, FUN, ...)

  • formula 是一个公式对象,用于定义要聚合的变量和分组的因子变量。
  • data 是一个数据框或数据集,包含要聚合的数据。
  • FUN 是一个函数,用于指定要应用于每个分组的聚合操作。常见的函数有summeanmedianmaxmin等。
df <- data.frame(group = c("A", "A", "B", "B", "C", "C"),value = c(10, 15, 5, 8, 20, 25)
)# 使用aggregate函数计算平均值
result <- aggregate(value ~ group, data = df, FUN = mean)
#计算每一组因子的平均值
> resultgroup value
1     A  12.5
2     B   6.5
3     C  22.5

(8)cut()函数

cut()函数用于将连续型的数值变量划分为离散的区间

cut(x, breaks, labels = NULL, include.lowest = FALSE, right = TRUE, dig.lab = 3, ...)\

  • x 是要进行切分的数值变量。
  • breaks 是用于指定区间的断点。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式来指定断点,例如一个整数(表示分割成等宽的区间)、一个向量(表示自定义的断点)、一个数值表示分割的区间个数等。
  • labels 是可选参数,用于指定每个区间的标签。如果未指定,则默认使用区间的范围作为标签。
    • labels = FALSE时,切分后的区间将使用数字表示。例如,如果将数值变量划分为3个区间,那么第一个区间将表示为1,第二个区间表示为2,以此类推。

    • labels = TRUE时,切分后的区间将使用字符型的标签表示。默认情况下,将使用区间的范围作为标签。例如,如果将数值变量划分为三个区间,范围分别为(0, 30](30, 60](60, 100],则标签分别为(0, 30](30, 60](60, 100]

  • include.lowest 是一个逻辑值(TRUE或FALSE),表示是否包括最小值在内的左端点。
  • right 是一个逻辑值,用于指定区间是否是右开的。
  • dig.lab 是一个整数,表示标签的小数位数。
values <- c(10, 20, 30, 40, 50, 60, 70)# 使用cut函数进行切分
cut_values <- cut(values, breaks = c(0, 30, 60, 100))print(cut_values)
[1] (0,30]   (0,30]   (0,30]   (30,60]  (30,60]  (30,60]  (60,100]
Levels: (0,30] (30,60] (60,100]> z<-c(0.88,0.28,0.58,0.42,0.46,0.24,0.0528,0.88)
> z<-c(0.88,0.28,0.58,0.42,0.46,0.24,0.0528,0.88035)
> seq(from=0.0,to=1.0,by=0.1)[1] 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 binmarks<-seq(from=0.0,to=1.0,by=0.1)
> cut(z,binmarks,labels = F)
[1] 9 3 6 5 5 3 1 9
#例如z[1],0.88落在第九个区间,即(0.0,0.1]

http://www.ppmy.cn/news/1111545.html

相关文章

软考高级架构师下篇-15嵌入式系统架构设计的理论

目录 1. 引言2. 嵌入式系统发展历程3. 嵌入式系统硬件4.嵌人式系统软件5.嵌入式系统软件架构设计方法6.嵌入式系统软件架构实践7. 前文回顾1. 引言 此章节主要学习嵌入式系统架构设计的理论和工作中的实践。根据新版考试大纲,本小时知识点会涉及案例分析题(25分)。在历年考…

035:vue项目中 radio和checkbox美化方法

第035个 查看专栏目录: VUE ------ element UI 专栏目标 在vue和element UI联合技术栈的操控下&#xff0c;本专栏提供行之有效的源代码示例和信息点介绍&#xff0c;做到灵活运用。 &#xff08;1&#xff09;提供vue2的一些基本操作&#xff1a;安装、引用&#xff0c;模板使…

成绩统计(蓝桥杯)

成绩统计 题目描述 小蓝给学生们组织了一场考试&#xff0c;卷面总分为 100 分&#xff0c;每个学生的得分都是一个 0 到 100 的整数。 如果得分至少是 60 分&#xff0c;则称为及格。如果得分至少为 85 分&#xff0c;则称为优秀。 请计算及格率和优秀率&#xff0c;用百分数…

目标检测YOLO实战应用案例100讲-海杂波背景下的弱目标检测(中)

目录 3.2.2 基于预处理系统的次优检测器性能上界 3.3 复合高斯杂波中弱运动目标相参检测

javascript检测网页缩放演示代码

一、为什么会提示浏览器显示比例不正常&#xff1f; 在网上冲浪&#xff0c;有时在打某个网站时&#xff0c;会提示你的浏览器显示比例不是100%&#xff0c;建议你将浏览器显示比例恢复为100%&#xff0c;以便获得最佳显示效果。 二、检测网页缩放比例的方法 那么这些网站是如…

Redis - 超越缓存的多面手

文章目录 Redis 使用场景图解 Redis 使用场景 Redis可以在各种场景中使用 &#x1f539;会话 我们可以使用Redis在不同服务之间共享用户会话数据。 &#x1f539;缓存 我们可以使用Redis缓存对象或页面&#xff0c;特别是对于热点数据。 &#x1f539;分布式锁 我们可以使用…

如何诊断Linux系统中的性能问题

一、CPU CPU性能问题通常会导致系统运行缓慢或服务不可用。要诊断CPU性能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使用top命令检查CPU使用率。如果CPU使用率过高,需要找出哪些进程占用了大量的CPU资源。使用sar命令定期检查CPU活动。sar命令可以收集系统性能数据,并显示CPU使用率和其他系…

dvwa命令执行漏洞分析

dvwa靶场命令执⾏漏洞 high难度的源码&#xff1a; $target trim($_REQUEST[ ‘ip’ ]);是一个接收id值的变量 array_keys()函数功能是返回包含原数组中所有键名的一个新数组。 str_replace() 函数如下&#xff0c;把字符串 “Hello world!” 中的字符 “world” 替换为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