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并发,我们不得不说AQS(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
,所谓的AQS
即是抽象的队列式的同步器,内部定义了很多锁相关的方法,我们熟知的ReentrantLock
、ReentrantReadWriteLock
、CountDownLatch
、Semaphore
等都是基于AQS
来实现的。
我们先看下AQS
相关的UML
图:
在下面自己整理出一张AQS的框架图,供大家参考
AQS实现原理
AQS
中 维护了一个volatile int state
(代表共享资源)和一个FIFO
线程等待队列(多线程争用资源被阻塞时会进入此队列)。
这里volatile
能够保证多线程下的可见性,当state=1
则代表当前对象锁已经被占有,其他线程来加锁时则会失败,加锁失败的线程会被放入一个FIFO
的等待队列中,并且会被UNSAFE.park()
操作挂起,等待其他获取锁的线程释放锁才能够被唤醒。
另外state
的操作都是通过CAS
来保证其并发修改的安全性。
具体原理我们可以用一张图来简单概括
AQS
中提供了很多关于锁的实现方法,
- getState():获取锁的标志state值
- setState():设置锁的标志state值
- tryAcquire(int):独占方式获取锁。尝试获取资源,成功则返回true,失败则返回false。
- tryRelease(int):独占方式释放锁。尝试释放资源,成功则返回true,失败则返回false。
等等。
目录结构
三个线程(线程一、线程二、线程三)同时来加锁/释放锁
目录如下:
- 线程一加锁成功时
AQS
内部实现 - 线程二/三加锁失败时
AQS
中等待队列的数据模型 - 线程一释放锁及线程二获取锁实现原理
- 通过线程场景来讲解公平锁具体实现原理
- 通过线程场景来讲解Condition中a
wait()
和signal()
实现原理
这里会通过画图来分析每个线程加锁、释放锁后AQS
内部的数据结构和实现原理。
场景分析
线程一加锁成功
如果同时有三个线程并发抢占锁,此时线程一抢占锁成功,线程二和线程三抢占锁失败,具体执行流程如下:
此时AQS
内部数据为:
线程二、线程三加锁失败
有图可以看出,等待队列中的节点Node
是一个双向链表,这里SIGNAL
是Node
中waitStatus
属性,Node
中还有一个nextWaiter
属性,这个并未在图中画出来,这个到后面Condition
会具体讲解的
这里使用的ReentrantLock非公平锁,线程进来直接利用CAS
尝试抢占锁,如果抢占成功state
值回被改为1,且设置对象独占锁线程为当前线程
线程二抢占锁失败
可以直接看屎黄色标注的快速理解
我们按照真实场景来分析,线程一抢占锁成功后,state
变为1,线程二通过CAS
修改state
变量必然会失败。此时AQS
中FIFO
(First In First Out 先进先出)队列中数据如图所示:
我们将线程二执行的逻辑一步步拆解来看:
java.util.concurrent.locks.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acquire()
:
public final void acquire(int arg) {if (!tryAcquire(arg) &&acquireQueued(addWaiter(Node.EXCLUSIVE), arg))selfInterrupt();
}
先看看tryAcquire()
的具体实现: java.util.concurrent.locks.ReentrantLock .nonfairTryAcquire()
:
final boolean nonfairTryAcquire(int acquires) {final Thread current = Thread.currentThread();int c = getState();if (c == 0) {if (compareAndSetState(0, acquires)) {setExclusiveOwnerThread(current);return true;}}else if (current == getExclusiveOwnerThread()) {int nextc = c + acquires;if (nextc < 0)throw new Error("Maximum lock count exceeded");setState(nextc);return true;}return false;
}
nonfairTryAcquire()
方法中首先会获取state
的值,如果不为0则说明当前对象的锁已经被其他线程所占有,接着判断占有锁的线程是否为当前线程,如果是则累加state
值,这就是可重入锁的具体实现,累加state
值,释放锁的时候也要依次递减state
值
如果state
为0,则执行CAS
操作,尝试更新state
值为1,如果更新成功则代表当前线程加锁成功。
以线程二为例,因为线程一已经将state
修改为1,所以线程二通过CAS
修改state
的值不会成功。加锁失败。
线程二执行tryAcquire()
后会返回false,接着执行addWaiter(Node.EXCLUSIVE)
逻辑,将自己加入到一个FIFO
等待队列中。此时等待对内中的tail
指针为空,直接调用enq(node)
方法将当前线程加入等待队列尾部。(这是个双向链表)
而end方法是这样做的
private Node enq(final Node node) {for (;;) {Node t = tail;if (t == null) {if (compareAndSetHead(new Node()))tail = head;} else {node.prev = t;if (compareAndSetTail(t, node)) {t.next = node;return t;}}}
}
第一遍循环时tail
指针为空,进入if逻辑,使用CAS
操作设置head
指针,将head
指向一个新创建的Node
节点。此时AQS
中数据:
执行完成之后,head
、tail
、t
都指向第一个Node
元素
接着执行第二遍循环,进入else
逻辑,此时已经有了head
节点,这里要操作的就是将线程二对应的Node
节点挂到head
节点后面。此时队列中就有了两个Node
节点
addWaiter()
方法执行完后,会返回当前线程创建的节点信息(注意因为线程二是第一个加入等待队列的,所以是经过了两个循环才创建好第二个节点)。继续往后执行acquireQueued(addWaiter(Node.EXCLUSIVE), arg)
逻辑,此时传入的参数为线程二对应的Node
节点信息。
acquireQueued()
这个方法会先判断当前传入的Node
对应的前置节点是否为head
,如果是则尝试加锁。加锁成功过则将当前节点设置为head
节点,然后空置之前的head
节点,方便后续被垃圾回收掉。
如果加锁失败或者Node
的前置节点不是head
节点,就会通过shouldParkAfterFailedAcquire
方法 将head
节点的waitStatus
变为了SIGNAL=-1
,最后执行parkAndChecknIterrupt
方法,调用LockSupport.park()
挂起当前线程。
此时AQS
中的数据如下图:
此时线程二就静静的待在AQS
的等待队列里面了,等着其他线程释放锁来唤醒它
注意每次前一个节点的变化
线程三抢占锁失败
看完了线程二抢占锁失败的分析,那么再来分析线程三抢占锁失败就很简单了。
此时等待队列的tail
节点指向线程二,进入if
逻辑后,通过CAS
指令将tail
节点重新指向线程三。接着线程三调用enq()
方法执行入队操作,和上面线程二执行方式是一致的,入队后会修改线程二对应的Node
中的waitStatus=SIGNAL
。最后线程三也会被挂起。此时等待队列的数据如图:
线程一释放锁
现在来分析下释放锁的过程,首先是线程一释放锁,释放锁后会唤醒head
节点的后置节点,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线程二,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执行完后等待队列数据如下:
此时线程二已经被唤醒,继续尝试获取锁,如果获取锁失败,则会继续被挂起。如果获取锁成功,则AQS
中数据如图。
线程一释放锁
先tryRelease()
方法,这个方法具体实现在ReentrantLock
中,如果tryRelease
执行成功,则继续判断head
节点的waitStatus
是否为0,前面我们已经看到过,head
的waitStatue
为SIGNAL(-1)
,这里就会执行unparkSuccessor()
方法来唤醒head
的后置节点,也就是我们上面图中线程二对应的Node
节点。
执行完ReentrantLock.tryRelease()
后,state
被设置成0,Lock对象的独占锁被设置为null。此时看下AQS
中的数据:
接着执行java.util.concurrent.locks.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unparkSuccessor()
方法,唤醒head
的后置节点:这里主要是将head
节点的waitStatus
设置为0。
此时重新将head
指针指向线程二对应的Node
节点,且使用LockSupport.unpark
方法来唤醒线程二。
被唤醒的线程二会接着尝试获取锁,用CAS
指令修改state
数据。 执行完成后可以查看AQS
中数据:
此时线程二被唤醒,线程二接着之前被park
的地方继续执行,继续执行acquireQueued()
方法。
此时线程二被唤醒,继续执行for
循环,判断线程二的前置节点是否为head
,如果是则继续使用tryAcquire()
方法来尝试获取锁,其实就是使用CAS
操作来修改state
值,如果修改成功则代表获取锁成功。接着将线程二设置为head
节点,然后空置之前的head
节点数据,被空置的节点数据等着被垃圾回收
线程二释放锁/线程三加锁
当线程二释放锁时,会唤醒被挂起的线程三,流程和上面大致相同,被唤醒的线程三会再次尝试加锁。
公平锁实现原理
上面所有的加锁场景都是基于非公平锁来实现的,非公平锁是ReentrantLock
的默认实现,那我们接着来看一下公平锁的实现原理,这里先用一张图来解释公平锁和非公平锁的区别:
非公平锁执行流程:
这里我们还是用之前的线程模型来举例子,当线程二释放锁的时候,唤醒被挂起的线程三,线程三执行tryAcquire()
方法使用CAS
操作来尝试修改state
值,如果此时又来了一个线程四也来执行加锁操作,同样会执行tryAcquire()
方法。
这种情况就会出现竞争,线程四如果获取锁成功,线程三仍然需要待在等待队列中被挂起。这就是所谓的非公平锁,线程三辛辛苦苦排队等到自己获取锁,却眼巴巴的看到线程四插队获取到了锁。
公平锁执行流程:
非公平锁和公平锁的区别: 非公平锁性能高于公平锁性能。非公平锁可以减少CPU
唤醒线程的开销,整体的吞吐效率会高点,CPU
也不必取唤醒所有线程,会减少唤起线程的数量
非公平锁性能虽然优于公平锁,但是会存在导致线程饥饿的情况。在最坏的情况下,可能存在某个线程一直获取不到锁。不过相比性能而言,饥饿问题可以暂时忽略,这可能就是ReentrantLock
默认创建非公平锁的原因之一了。
Condition实现原理
应知
Condition
是在java 1.5
中才出现的,它用来替代传统的Object
的wait()
、notify()
实现线程间的协作,相比使用Object
的wait()
、notify()
,使用Condition
中的await()
、signal()
这种方式实现线程间协作更加安全和高效。因此通常来说比较推荐使用Condition
其中AbstractQueueSynchronizer
中实现了Condition
中的方法,主要对外提供awaite(Object.wait())
和signal(Object.notify())
调用。
Condition Demo示例
/*** ReentrantLock 实现源码学习* @author 一枝花算不算浪漫* @date 2020/4/28 7:20*/
public class ReentrantLockDemo {static ReentrantLock lock = new ReentrantLock();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Condition condition = lock.newCondition();new Thread(() -> {lock.lock();try {System.out.println("线程一加锁成功");System.out.println("线程一执行await被挂起");condition.await();System.out.println("线程一被唤醒成功");} catch (Exception e) {e.printStackTrace();} finally {lock.unlock();System.out.println("线程一释放锁成功");}}).start();new Thread(() -> {lock.lock();try {System.out.println("线程二加锁成功");condition.signal();System.out.println("线程二唤醒线程一");} finally {lock.unlock();System.out.println("线程二释放锁成功");}}).start();}
}
Condition实现原理图解
线程一执行await()
方法:
await()
方法中首先调用addConditionWaiter()
将当前线程加入到Condition
队列中
执行完后我们可以看下Condition
队列中的数据:
这里会用当前线程创建一个Node
节点,waitStatus
为CONDITION
。接着会释放该节点的锁,调用之前解析过的release()
方法,释放锁后此时会唤醒被挂起的线程二,线程二会继续尝试获取锁。
接着调用isOnSyncQueue()
方法是判断当前的线程节点是不是在同步队列中,因为上一步已经释放了锁,也就是说此时可能有线程已经获取锁同时可能已经调用了singal()
方法,如果已经唤醒,那么就不应该park
了,而是退出while
方法,从而继续争抢锁。
此时线程一被挂起,线程二获取锁成功。.......................
condition的优势
-
Condition可以精准的对多个不同条件进行控制,wait/notify只能和synchronized关键字一起使用,并且只能唤醒一个或者全部的等待队列;
-
Condition需要使用Lock进行控制,使用的时候要注意lock()后及时的unlock(),Condition有类似于await的机制,因此不会产生加锁方式而产生的死锁出现,同时底层实现的是park/unpark的机制,因此也不会产生先唤醒再挂起的死锁,一句话就是不会产生死锁,但是wait/notify会产生先唤醒再挂起的死锁。
-
在理解ReentrantLock的可重入性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synchronized关键字的工作方式。
synchronized是Java中的关键字,用于实现线程的同步和互斥访问。当一个线程进入synchronized块或方法时,会尝试获取锁,如果锁已经被其他线程获取,则该线程会被阻塞,直到锁被释放。获取到锁的线程可以执行同步块或方法,并在执行完毕后释放锁。
可重入性(Reentrancy)指的是同一个线程在持有锁的情况下,可以再次获取该锁而不会被阻塞。换句话说,一个线程可以反复地进入它已经拥有的锁所保护的代码块,而不会被自己所持有的锁所阻塞。
ReentrantLock是Java中提供的一种可重入锁的实现。与synchronized关键字不同,ReentrantLock使用显式地加锁和释放锁的方式来实现线程的同步。它允许一个线程在持有锁的情况下,重复地获取锁而不会被阻塞,这就是可重入性的体现。
例如,当线程A获得了ReentrantLock的锁并进入了同步块,此时线程A可以在同步块内部再次调用ReentrantLock的lock()方法,获取相同的锁。这样做是允许的,因为ReentrantLock会记录锁的持有线程和持有次数,只有当线程A完全释放了它所持有的锁,其他线程才能获得该锁。
可重入性的好处在于它简化了编程模型,允许线程在多层嵌套的同步代码中反复获取和释放锁,而不会导致死锁或线程阻塞。这使得ReentrantLock在某些复杂的同步场景中更灵活和可控。
总结而言,ReentrantLock的可重入性允许同一个线程在持有锁的情况下重复获取相同的锁,而不会被阻塞。这种机制简化了编程模型,并提供了更灵活和可控的线程同步机制。
本篇文章参考自【深入AQS原理】我画了35张图就是为了让你深入 AQS - 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