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Guided Optimization (PGO) 或反馈驱动优化使用运行时收集的性能分析数据来指导编译器优化。
问题:为什么在编译流水线的早期阶段注入profile信息会降低其准确性和匹配度。
理由如下:
-
中间代码变换:在编译过程中,源代码首先被转化为编译器的中间表示形式(Intermediate Representation,IR)。编译器在这个表示上应用了一系列的优化。如果在此阶段就注入profile信息,后续对IR的更改和转换可能会使得这些信息不再与原始源代码或最终的机器代码完美匹配。
-
编译优化的影响:很多编译器优化,如内联、循环展开和常量折叠,会显著改变代码的结构。如果profile信息在这些优化之前就被注入,那么优化后的代码可能不会完全反映原始的profile信息。
-
链接时间变化:在链接阶段,多个编译单元会被组合成一个可执行文件。此时,代码可能会经历进一步的变换,如链接时优化和函数重排。如果profile信息在这之前注入,那么它可能不会与最终的二进制代码匹配。
具体解释如下:
1. 中间代码变换
例子:函数内联
考虑以下简单的C代码:
int foo(int x) {return x * x;
}int main() {int result = foo(10);printf("%d\n", result);
}
在这个例子中,foo
是一个简单的函数,用于计算并返回一个整数的平方。
为什么编译器会进行函数内联?
内联是一种优化,将函数调用替换为函数体本身的内容,从而消除函数调用的开销。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替换可能导致更进一步的优化,例如常量折叠。对于像foo
这样的小函数,内联是很常见的,因为调用开销与执行函数本身的开销相比可能更大。
问题是什么?
假设在开始编译之前,我们已经运行了程序,并收集了profile信息,这些信息显示foo
函数被频繁地调用。基于这些profile信息,编译器可能会对其应用某些优化。
但是,如果在编译过程的某个阶段编译器决定将foo
函数内联到main
函数中,那么foo
函数的原始代码结构就不复存在了。它可能被转换为以下的形式:
int main() {int result = 10 * 10;printf("%d\n", result);
}
在这种情况下,foo
函数已经完全消失,与其关联的profile信息在后续的优化阶段变得不再相关。这意味着,如果profile信息是在内联发生之前注入的,那么这些信息不再与优化后的代码结构匹配。这可能导致后续基于profile的优化不准确或不高效。
2. 编译优化的影响
例子:循环展开
考虑以下循环:
for (int i = 0; i < 3; i++) {printf("Hello, World!\n");
}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循环,用于打印"Hello, World!"三次。
为什么编译器会进行循环展开?
编译器可能会展开这样的小循环,因为它可以消除循环控制的开销(例如,每次循环的递增和条件检查)。这样的优化对于更大的、计算密集型的循环尤其有利,因为它可以提高每个循环迭代的执行速度。
问题是什么?
如果在循环展开之前注入了profile信息,原始的profile数据可能会显示这个循环是一个热点。但在循环被展开后,原始的循环结构不复存在,被替换为三个连续的printf
调用。这意味着原始的profile信息不再与优化后的代码结构匹配,可能导致后续基于profile的优化不准确或不高效。
3. 链接时间变化
例子:函数重排
考虑两个C文件,a.c
和b.c
。a.c
定义了函数foo()
,而b.c
定义了函数bar()
。
为什么会进行函数重排?
如果profile数据显示foo()
和bar()
经常连续调用,编译器或链接器可能会决定在最终的二进制文件中将它们放得很近,以改善指令缓存的效率。这种重排可以减少缓存未命中的次数,并提高代码的执行速度。
问题是什么?
在链接时进行这种优化之前,每个函数都有其固定的位置和与之关联的profile数据。但在函数被重排后,它们在最终二进制中的位置可能会发生变化。这意味着原始的profile信息需要与新的代码布局匹配起来,否则后续的优化可能会基于不准确的数据。如果profile信息在函数重排之前就被注入,那么它可能不会与链接后的函数顺序匹配,进而影响优化的准确性。
这些例子都显示了在编译流水线的早期阶段注入profile信息可能导致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更靠后的阶段或在完整的二进制级别上使用profile数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方法是在更靠后的编译或链接阶段注入profile信息,或者使用后链接优化器(例如上文提到的BOLT)来在完整的二进制级别上应用基于profile的优化,确保profile数据的准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