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收缓冲区:
- 位于接收端(通常是服务端或客户端)的套接字中的缓冲区,用于暂存来自发送端的数据。
- 当发送端发送数据时,数据首先到达接收端的接收缓冲区。
发送缓冲区:
- 位于发送端(通常是服务端或客户端)的套接字中的缓冲区,用于暂存即将发送的数据。
- 当发送端准备发送数据时,数据会被放入发送缓冲区。
读状态(EPOLLIN
):
- 标记为“可读”状态意味着接收端的接收缓冲区中有数据可供读取。
- 通常用于接收数据。
写状态(EPOLLOUT
):
- 标记为“可写”状态意味着发送端的发送缓冲区有足够的空间来发送数据,并且接收端的接收缓冲区有足够的空间来接收数据。
- 通常用于发送数据。
具体解释
1. 发送数据
假设服务端(A)需要发送数据给客户端(B):
-
服务端A:
- 将数据放入发送缓冲区。
- 关注客户端B连接的写状态(
EPOLLOUT
),以确认客户端B的接收缓冲区有足够的空间来接收数据。 - 当客户端B的接收缓冲区有足够的空间时,服务端A可以发送数据。
-
客户端B:
- 接收数据时,关注服务端A连接的读状态(
EPOLLIN
),以确认服务端A有数据可以读取。 - 当服务端A发送数据后,客户端B的接收缓冲区将包含这些数据,此时客户端B可以通过读操作获取这些数据。
- 接收数据时,关注服务端A连接的读状态(
2. 接收数据
假设客户端(B)需要接收数据:
-
服务端A:
- 发送数据到客户端B时,数据会先进入客户端B的接收缓冲区。
- 客户端B需要关注服务端A连接的读状态(
EPOLLIN
),以确认服务端A有数据可以读取。
-
客户端B:
- 从接收缓冲区读取数据。
- 通过读操作获取数据。
总结
就有点绕,从常识来讲,服务端往客户端发送数据,一般会觉得服务端是写状态,客户端是读状态,这里的状态是指可读、可写,不是写和读,这样就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