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仅作为娱乐科普,如有错误,欢迎各位指正
目录
本篇文章仅作为娱乐科普,如有错误,欢迎各位指正
一、CSS的起源
二、CSS的发展
1、CSS1
2、CSS2
3、CSS2.1
4、CSS3
一、CSS的起源
在CSS出现之前,网页的设计主要是通过HTML标签本身来完成,这导致代码出现了混乱和难以维护等一系列问题。随着网页复杂性的增加,需要一种更好的方法来处理页面的表现形式,于是CSS应运而生。
CSS(Cascading Style Sheets,层叠样式表)旨在解决网页设计中内容与表现分离的问题。CSS的第一个正式规范——CSS1,是由万维网联盟(W3C)在1996年发布的。CSS1提供了一种方式来控制网页的外观,比如字体、颜色和间距等,从而使得开发者可以更灵活地设计网页而不必依赖于HTML中的内联样式或特定的标签属性。
CSS的引入极大地改善了网页设计的方式,允许开发者将内容结构(HTML)与视觉呈现(CSS)分开处理,提高了代码的可读性和维护性。
万维网(英语:World Wide Web)亦作WWW、Web、全球广域网。它是一个通过互联网访问的,由许多互相链接的超文本组成的信息系统[1]。英国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于1989年发明了万维网,1990年他在瑞士CERN的工作期间编写了第一个网页浏览器[2][3]。网页浏览器于1991年1月向其他研究机构发行,并于同年8月向大众开放。
二、CSS的发展
1、CSS1
- 发布:1996年12月
- 特点:
- 基本视觉格式化模型:CSS1引入了定义网页外观的基本方法,包括字体属性(如字体大小、家族)、颜色、间距(边距和填充)、文本对齐等。
- 内容与表现分离:通过提供一种将样式信息从HTML文档中分离出来的机制,解决了早期网页设计中存在的内联样式混乱问题。这使得网页更加易于维护,并提高了可访问性和灵活性。
2、CSS2
- 发布:1998年5月
- 特点:
- 定位与布局:引入了定位(positioning)的概念,允许开发者精确控制元素在页面上的位置;
z-index
属性用于管理层叠顺序;浮动(floats)用于实现文本环绕图片等效果。 - 媒体类型支持:支持不同的输出设备(如屏幕、打印机),并提供了针对打印样式的特殊规则。
- 绝对单位:增加了对更多测量单位的支持,比如厘米(cm)、毫米(mm)、点(pt)等,使得样式可以更精确地适应不同分辨率和输出介质的要求。
- 更复杂的布局机制:开始支持一些更为复杂的布局方式,虽然相比现代标准而言仍然有限,但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 定位与布局:引入了定位(positioning)的概念,允许开发者精确控制元素在页面上的位置;
3、CSS2.1
- 发布:2011年6月(作为推荐标准)
- 特点:
- 修正与澄清:主要是对CSS2中的错误进行了修正,并且对一些模糊或不明确的部分进行了澄清,以提高规范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 未添加新功能:该版本并不是为了引入新特性,而是为了确保现有规范能够被正确理解和实施。
4、CSS3
- 发展时间:从2001年开始讨论,但直到2007年后才逐步推出模块化标准。
- 特点:
- 模块化结构:不同于之前的单一标准,CSS3被分解成多个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可以根据需要单独更新和发展。这种模块化的做法加快了新技术的应用速度,并允许浏览器厂商更快地采用新特性。
- 增强的选择器:新增了高级选择器如
:nth-child()
、:not()
等,使开发者能更灵活地选取页面元素。 - 动画和过渡效果:引入了
@keyframes
规则用于创建动画序列,以及transition
和animation
属性来平滑地改变属性值,增强了用户体验。 - 多列布局:通过
column-count
和column-gap
等属性实现了文本的多栏显示,模拟传统印刷媒体的排版风格。 - 弹性盒子布局(Flexbox):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布局系统,特别适用于响应式设计,使得调整元素尺寸和排列变得更加简单直观。
- 网格布局(Grid Layout):允许创建复杂而灵活的二维布局,极大地简化了传统上难以实现的布局任务。
- 视觉效果:包括渐变色、阴影等,丰富了网页的表现力。
三、CSS的发展
自从CSS3之后,W3C和CSS工作组就已经改变了标准的发布方式。不同于CSS1和CSS2那样作为整体的标准,CSS3被拆分成了多个独立的模块化规范,每个模块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进度单独更新和演进。
例如:CSS Selectors Level 4。
但是目前还有许多模块依然处于CSS3阶段,或者处于正在向CSS4迈进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