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冗长的文字

devtools/2024/9/29 11:46:56/

RS 名词

1.遥感
答案:从广义上说是泛指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仪器(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技术。
2.遥感平台
答案:是安装遥感器的飞行器,是用于安置各种遥感仪器,使其从一定高度或距离对地面目标进行探测,并为其提供技术保障和工作条件的运载工具。按高度可分为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
3.主动遥感
答案:又称有源遥感,有时也称遥测,指从遥感平台上的人工辐射源,向目标物发射一定形式的电磁波,再由传感器接收和记录其反射波的遥感系统。其主要优点是不依赖太阳辐射,可以昼夜工作,而且可以根据探测目的的不同,主动选择电磁波的波长和发射方式。
4.高光谱遥感
答案:高光谱分辨率遥感是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谱连续的影像数据的技术。高光谱遥感具有波段多的特点,光谱通道数多达数十甚至数百个以上,而且各光谱通道间往往是连续的,因此高光谱遥感又通常被称为成像光谱遥感。
5.微波遥感
答案:指传感器的工作波长在微波波谱区的遥感技术,是利用某种传感器接收地面各种地物发射或者反射的微波信号,藉以识别、分析地物,获取地物所需要的信息。
6.热红外遥感
答案:概念1 - 是指传感器工作波段限于红外波段范围之内的遥感。探测波段一般在0.76-1000μm之间。是应用红外遥感器(如红外摄影机、红外扫描仪)探测远距离外的植被等地物所反射或辐射红外特性差异的信息,以确定地面物体性质、状态和变化规律的遥感技术。||| 概念2 - 地物都具有向外发射能量的性质,热红外遥感就是利用遥感平台所载传感器收集记录地物的这种热红外信息来识别地物和反演地表参数与温度湿度和热惯量等。
7.雷达遥感
答案:雷达遥感是发射雷达脉冲以获取地物后向散射信号及其图像并进行地物分析的遥感技术。雷达由发射机通过天线在很短时间内,向目标地物发射一束很窄的大功率电磁波脉冲,然后用同一天线接收目标地物反射的回波信号,根据回波信号的振幅、相位,测出目标地物的方向、距离等数据。
8.可见光遥感
答案:是传感器的工作波长在可见光波谱区(0.38~0.76μm)的遥感技术。
9.成像光谱仪
答案:成像光谱仪就是在特定光谱域获取高光谱分辨率同时获得连续的地物光谱图像,从而实现地物图谱合一的光学仪器。这使得遥感应用可以在光谱维度上进行空间展开,定量分析地球表层生物物理化学过程与参数。
10.光谱分辨率
答案: 传感器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是传感器的性能指标。传感器的波段划分得越细,光谱分辨率就越高,区分不同地物的能力就越强。
11、空间分辨率(地面分辨率)
答案:指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者大小,或指遥感器区分两个目标的最小角度或者线性距离的度量。
12、辐射分辨率
答案:指传感器接收波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在遥感图像上表现为每一像元的辐射量化级。
13、时间分辨率
答案: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遥感采样时间间隔,即采样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期。时间分辨率在很多专题应用中都是很重要的考虑因子,比如要做动态监测,多时相的监测,就需要考虑时间分辨率的问题。
14、监督分类
答案:又称训练场地法,是以建立统计识别函数为理论基础,依据典型样本训练方法进行分类的技术。即根据已知训练区提供的样本,通过选择特征参数,建立判别函数以对各待分类影像进行的图像分类,是模式识别的一种方法。
15、非监督分类
答案:非监督分类的前提是假定遥感影像上同类物体在同样条件下具有相同的光谱信息特征。非监督分类方法不必对影像地物获取先验知识,仅依靠影像上不同地物光谱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再统计特征的差别来达到分类的目的,最后对已分出的各个类别的实际属性进行确认。在没有类别先验知识的情况下将所有样本划分为若干个类别的方法称之为非监督分类,也称聚类。
16、灰体
答案:没有显著的选择吸收,吸收率虽然小于1,但基本不随波长变化的物体。灰体对可见光波段的吸收和反射在各波长段为一常数。
17、叶面积指数
答案:leaf area index,简称LAI,指每单位地表面积的叶面面积比例。卫星遥感方法为大范围研究LAI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目前主要有2种遥感方法可用来估算叶面积指数,一种是统计模型法,另一种是光学模型法。
18、影像匹配
答案:image matching,通过对影像内容、特征、结构、关系、纹理、灰度等的对应关系以及相似性和一致性进行分析,寻求相同影像目标的方法。常见的基于像元灰度的影像匹配算法有相关函数法、协方差函数法、相关系数法、最小二乘法等。
19、定标
答案:将遥感器所得的测量值变换为绝对亮度或变换为与地表反射率、表面温度等物理量有关的相对值的处理过程。
20、辐射亮度
答案:指的是面辐射源在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内,在某一垂直于辐射方向单位面积(法向面积)上辐射出的辐射能量。
21、光谱反射率
答案:又称光谱反射因数。在特定的照明条件下,在规定的立体角限定的方向上,从物体反射的波长为λ的光谱辐通量与在相同条件从完全漫反射面反射的波长为λ的光谱辐通量之比。
22、光谱反射率曲线
答案:spectral reflectance curve,物体反射的光通量与入射到物体的光通量之比即光反射比与波长之间的关系曲线。一种物体的光谱反射率曲线反映了该物体对入射光的光谱选择性吸收、光散射以及物体表面的镜面反射的综合特性。是颜色测量、色差计算评比、电脑配色等色度计算的基础。
23、光谱响应模式
答案:用于识别地物或获得有关地物形状、大小及物化性质信息的一组定量且相对的测量值。这组测量值可以通过一组特定的多波段遥感仪器测得,并与某种特定的目标相对应。
24、合成孔径雷达
答案:合成孔径雷达就是利用雷达与目标的相对运动,把尺寸较小的真实天线孔径用数据处理的方法合成一较大的等效天线孔径的雷达,也称综合孔径雷达。合成孔径雷达的特点是方位分辨率高,能全天候工作,能有效地识别伪装和穿透掩盖物。所得到的高方位分辨力相当于一个大孔径天线所能提供的方位分辨力。
25、光谱匹配
答案:光谱匹配是遥感影像识别地物的一种方法,通过研究两个光谱曲线的相似度来判断地物的归属类别。常用方法:利用像元光谱与光谱库中的标准光谱响应曲线相比较进行光谱匹配;根据像元之间的光谱响应曲线本身的相似程度进行聚类分析。
26、比辐射率
答案:物体在温度T,波长λ处的辐射出射度M1(T,λ)与同温度,同波长下的黑体辐射出射度M2(T,λ)的比值。由基尔霍夫定律可知,比辐射率与同温度、同波长时该物体对电磁波的吸收率相同。比辐射率是反映物体热辐射性质的一个重要参数,与物质的结构、成份、表面特性、温度以及电磁波发射方向、波长(频率)等因素有关。
27、电磁波谱
答案:electromagnetic spectrum,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或频率)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叫做电磁波谱。按波长长短依次来分,为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整个电磁波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联系的波谱图。波源不同,波长就不同,波长不同,则传播的方向性、穿透性、可见性、颜色等均不同。
28、全景畸变
答案:在扫描成像过程中,由于像距不变,物距随扫描角增大而增大,由此所产生影像由中心到两边比例尺逐渐缩小的畸变,这种畸变通常称之为全景畸变。并且扫描时,飞机向前运动,扫描摆动的非线性因素,使畸变复杂化,是常见的一种几何畸变。
29、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
答案:简称INSAR,是以同一地区的两张SAR图像为基本处理数据,通过求取两幅SAR图像的相位差,获取干涉图像,然后经相位解缠,从干涉条纹中获取地形高程数据的空间对地观测新技术。
30、差分干涉雷达测量技术
答案:D-INSAR,是指利用同一地区的两幅干涉图像,其中一幅是通过形变事件前的两幅SAR获取的干涉图像,另一幅是通过形变事件前后两幅SAR图像获取的干涉图像,然后通过两幅干涉图差分处理(除去地球曲面、地形起伏影响)来获取地表微量形变的测量技术。
31、图像滤波
答案:是一种采用滤波技术实现图像增强的方法。它以突出或抑制某些图像特征为主要目的,如去除噪声、边缘增强、线性增强等。图像滤波可分为空间域滤波和频率域滤波。前者是以像元与周围邻域像元的空间关系为基础,通过卷积运算实现图像滤波;后者通过傅里叶变换,将图像由图像空间转换到频域空间,然后在频率域中对图像的频谱作分析处理,以改变图像的频率特征。
32、纹理特征
答案:纹理是一种不依赖于颜色或亮度变化的,反映图像中同质现象的视觉特征,刻画了图像像素邻域灰度空间分布的规律,它是所有物体表面都具有的内在特征,不同物体具有不同的纹理。纹理特征包含了物体表面结构组织排列的重要信息以及它们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人类的视觉系统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有赖于物体所表现出的纹理特征。
33、辐射传输方程
答案:radiation transfer equation,描述辐射能在空间或媒质中传输过程、特性及其规律的数学方程。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受到介质的吸收、散射等作用的影响发生衰减。电磁波辐射在介质中传输单位距离时的相对衰减率称为衰减系数。
34、数字影像:物体光辐射能量的数字记录形式或像片影像经采样量化后的二维数字灰度序列。具有以下特点:
答案:ABCD
A、便于计算机进行处理。
B、便于高密度存储、管理、提高资料的存取速度。
C、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便于远程传输存取。
D、可以无限次地复制影像资料而不会影响质量。
35、句法模式识别
答案:遥感图像解译,除了利用地物的光谱特征外,还需利用地物的形状特征和空间关系特征,所以需要提取图像的这些特征。句法模式识别也叫结构模式识别,就是用来提取地物的形状特征和空间关系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识别遥感影像上的目标地物。
36、辐射校正
答案:消除图像数据中依附在辐射亮度里的各种失真过程为辐射校正。完整的辐射校正包括传感器校正、大气校正、地形校正等。通过这些校正,使像元的DN值最大程度上反映地物的波谱信息。
37、遥感信息模型
答案:遥感信息模型,是集地形模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之大成,应用遥感信息和地理影像化的方法建立起来的一种模型,是形象模型与抽象模型的结合。一般分为三类:
(1)物理模型:以事物发展的机制为根基,研究遥感信息同传输介质、目标相互作用的定量过程和结果,它是基于物理定律的确定性模型。例如大气校正、散射方程等。
(2)经验模型:根据大量的遥感信息和其相应的地面实况的统计结果所得的模型,例如判读标志。
(3)统计模型:介于物理模型和经验模型之间的一种类型,它的根基还来组于物理机制,但由于自然界的影响因素太多,从一定的时空尺度衡量变化是随机的,因此需要将两者结合,例如监督分类。
38、后向散射
答案:通常散射截面积是入射方向和散射方向的函数,而在合成孔径雷达及散射计等遥感器中,所观测的散射波方向是入射方向,这个方向上的散射就称作后向散射。
39、瞬时视场
答案:瞬时视场(简称IFOV),指遥感器内单个探测元件的受光角度或探测视野,也可称为瞬时视场角,单位为毫弧度。IFOV越小,最小可分辨单元越小,空间分辨率越高。IFOV取决于遥感器光学系统和探测器的大小,一个瞬时视场内的信息,表示一个像元。卫星的空间分辨率与卫星的高度和卫星视角有关,卫星的高度越高,卫星的分辨率越低,视角越倾斜,观测面积越大,分辨率就越差。
40、亮度温度
答案:亮度温度是指当一个物体与某一黑体的辐射出射度相等时,该黑体的温度就被称为该物体的亮度温度,即辐射出与观测物体相等辐射能量的黑体温度。亮度温度是衡量物体温度的一个指标,但不是物体的真实温度。
41、中心投影
答案:把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叫做中心投影。一个点光源把一个图形照射到一个平面上、这个图形的影子就是它在这个平面上的中心投影。
42、辐射畸变
答案:指遥感传感器在接收来自地物的电磁波辐射能时,电磁波在大气层中传输和传感器测量中受到遥感传感器本身特性、地物光照条件(地形影响和太阳高度角影响)以及大气作用等影响,而导致的遥感传感器测量值与地物实际的光谱辐射率的不一致。
43、影像重采样
答案:resampling,是根据一类像元的信息内插出另一类像元信息的过程,常用的重采样方法有最近邻方法、双线性内插方法和三次卷积内插方法。其中,最近邻方法最为简单,计算速度快,但是视觉效应差;双线性插值会使图像轮廓模糊;三次卷积法产生的图像较平滑,有好的视觉效果,但计算量大,较费时。
44、线性拉伸
答案:线性拉伸是一种数学方法,主要用于合理的扩大信息差异,通过改变像元DN值大小,提高影像整体效果。原理上,线性对比度拉伸,就是通过一个线性函数实现DN值的变换。
45、朗伯体
答案:反射辐射亮度不随角度而变,这类辐射源称为朗伯辐射体;它具有各向同性反射的特点。如绝对黑体和理想漫反射体就是两种典型的朗伯体。假定辐射源为朗伯体是现在最常用的方式,但自然界中绝大多数地物对太阳辐射都具有方向性,对于遥感的定量分析而言,就要抛弃朗伯体的假定。
46、生物量指标
答案:是用来衡量生物有机质含量多少的参数,常见的生物量指标有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等。将生物量指标进行某种变换,如植被指数,便可用来衡量生物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遥感在农作物估产、生态环境监测方面应用不可或缺的指标。
47、垂直摄影
答案:摄影机主光轴垂直于地面或偏离垂线3°以内的摄影方式。取得的像片称水平像片或垂直像片。航空摄影测量和制图大都是这类像片。
48、像点位移
答案:在中心投影的相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相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在相片上位置的移动,这种现象叫像点位移。其位移量就是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误差”。
49、特征变换
答案:将原始图像通过一定的数字变换生成一组新的特征图像,这一组新图像信息集中在少数几个特征图像上。目的是数据量有所减少,去相关,有助于分类。常用的特征变换:主分量变换、哈达玛变换、生物量指标变换、比值变换以及缨帽变换等。
50、正射投影
答案:正射投影又称直角投影,属于任意性质的透视方位投影。即投影平面切于地球面上的一点,视点在无限远处,投影光线是相互平行并与投影平面垂直的直线。
51、大气窗口 : 由于大气对电磁波散射和吸收等因素的影响,使一部分波段的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透过率很小或根本无法通过,电磁波辐射在大气传输中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目前在遥感中使用的一些大气窗口为:
答案:ABCDEFGH
A、0.3~1.15μm:包括部分紫外光、全部可见光和部分近红外光。其中:0.3~0.4μm:透过率约为70%;0.4~0.7μm:透过率大于95%;0.7~1.1μm:透过率约为80%;
B、1.4~1.9μm:近红外窗口,透过率在60%~95%之间,其中1.55~1.75μm通过率较高;
C、2.0~2.5μm:近红外窗口,透过率为80%;
D、3.5~5.0um:中红外窗口,透过率为60%~70%;
E、8.0~14.0μm:热红外窗口,透过率为80%;
F、1.0~1.8mm:微波窗口,透过率约为35~40%左右;
G、2.0~5.0mm:微波窗口,透过率在50~70%之间;
H、8.0~1000mm:微波窗口,透过率为100%。
52、地物反射波谱/光谱
答案:指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通常用平面坐标曲线表示,横坐标表示波长λ,纵坐标表示反射率ρ,由此得到的曲线即为反射波谱曲线。同一物体的波谱曲线反映出不同波段的不同反射率,将此与遥感传感器的对应波段接收的辐射数据相对照,可以得到遥感数据与对应地物的识别规律。
53、波谱分辨率
答案:波谱分辨率是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通俗来说,地物随地面的反射波谱特征是一连续曲线,有波峰有波谷。如果以很小的间隔,也就是波谱分辨率较高,去辨别不同地物会更容易些,代表传感器就是MODIS,可以细微到区分不同的矿物成分。
54、地物波谱特性
答案:地物波谱特性就是地物发射率或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它与物体的温度及其他物理和化学特性有关,地物波谱特性是遥感技术的物理基础。
55、基尔霍夫定律
答案:基尔霍夫定律可以表示为,在任一给定温度下,物体单位面积的出射度M(λ,T)和吸收率α(λ,T)之比,对于任何地物都是一个常数,并等于该温度下同面积黑体辐射出射度Mb(λ,T),即M(λ,T)/α(λ,T)=Mb(λ,T)。 || 也就是说,在一定温度下,任何物体的辐射出射度与其吸收率的比值是一个普适函数,即黑体的辐射出射度。这个比值是温度、波长的函数,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无关。
56、瑞利散射 —— 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其特点有以下三点:
A、散射强度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越长,散射越弱
B、对可见光影响很大
C、由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如N2、CO2、O3和O2引起。微波散射属于此种类型。
答案:ABC
57、漫反射
答案:是指不论入射方向如何,虽然反射率与镜面反射一样,但反射方向却是“四向八方”,也就是把反射出来的能量分散到各个方向。漫反射均发生在粗糙表面且反射方向无规则。
58、波粒二象性
答案:电磁波既表现出波动性,又表现出粒子性,即所谓的波粒二象性。连续的波动性和不连续的粒子性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9、线阵扫描成像
答案:线阵扫描成像是瞬间在像面上先形成一条线图像,甚至是一幅二维影像,然后对影像进行扫描,每次成像时,同一扫描行通过中心投影成像。如线阵列CCD推扫式成像仪。扫描遥感影像具有宏观综合概括性强,信息量丰富,动态观测的特点。
60、电磁辐射
答案:当电磁振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涡旋电场,使电磁振荡在空间传播,这就是电磁波,近代物理中,电磁波也称为电磁辐射。电磁波是横波,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满足:频率(f)×波长(λ)=光速(c),能量H=普朗克常数(h)×频率(f),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
61、程幅射( Path radiance)
答案:遥感传感器中接收到的入射光中,除了在视场内地表反射光和地面热辐射外,大气的散射与自身辐射的光也进入传感器,这部分的光能量称作程辐射。程辐射是背景噪声的主要来源。
62、异轨立体
答案:在同一条轨道方向上获取立体影像为同轨立体,在不同轨道上获取立体像对为异轨立体。从测量角度说,同轨优于异轨,这等同与航空摄影测量的立体像对的旁向重叠和航向重叠。
63、全色波段影像
答案:全色波段,一般指使用0.5μm到0.75μm左右的单波段,即从绿色往后的可见光波段。由于基本概括了可见光波段,所以称为全色波段。全色波段影像也就是对地物辐射中全色波段的影像摄取,因为是单波段,在图上显示是灰度图片。全色遥感影像一般空间分辨率高,但无法显示地物色彩。代表如SPOT 10m分辨率的全色影像。
64、推扫式传感器
答案:推扫式为传感器的一种成像方式,是瞬间在像面上先形成一条线图像,甚至是一幅二维影像,然后对影像进行扫描成像。也称线阵列CCD推扫式成像仪,如SPOT的HRV、MODIS的MESSR。
65、图像增强
答案:传感器获取的遥感图像含有大量地物特征信息,在图像上这些地物特征信息以灰度形式表现出来,当地物特征间表现的灰度很小时,目视判读就无法辨认,而图像增强的方法可以突出显示这种微小灰度差的地物特征。图像增强的目的是为了改善遥感图像目视判读的视觉效果,以提高目视判读能力,它也是计算机自动分类的一种预处理方法。图像增强的实质是增强感兴趣地物和周围地物图像间的反差。图像增强的方法分为光学增强和数字增强方法两种。
66、混合像元
答案:遥感图像像元记录的是探测单元的瞬时视场角所对应的地面范围内的目标的辐射能量的总和。如果探测单元的瞬时视场角所对应的地面范围包含了多类不同性质的目标,则该像元记录的是多类不同性质的地面目标的辐射能量的总和,这样的像元称为混合像元。
67、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答案: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简称 GNSS,是利用多颗导航卫星的无线电信号,对地球表面某地点进行定位、报时和对地表移动物体进行导航的技术系统。目前已经建成的有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和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4大GNSS系统。
68、模糊聚类
答案:模糊聚类的思想基于事物的表现有时不是绝对的,而是存在一个不确定的模糊因素。同样在遥感影像计算机分类中也存在着这种模糊性,实质就是允许根据其混合类型的百分比将一个像元归到几个类型。例如,区分房屋、道路和草地,如果一个像元50%是草地、20%是房屋、30%是道路,则在模糊分类中,这个像元属于这三种类型的成分分别为0.5、0.2和0.3,而传统的分类中,这个像元往往归为草地。
69、大气校正
答案:太阳光在到达地面目标之前,大气会对其产生吸收和散射作用。同样,来自目标地物的反射光和散射光在进入传感器之前也会被吸收和散射。入射到传感器的电磁波能量除了地物本身的辐射以外还有大气引起的散射光,消除这些影响的处理过程称为大气校正。校正的方法有:利用辐射方程进行大气校正;利用地面实况数据进行大气校正;利用辅助数据进行大气校正。
70、选择性散射
答案:当大气中分子或粒子的直径小于或等于辐射波长时发生的散射称为选择性散射。这种散射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呈负向相关,波长越长,散射越弱。代表类型为瑞利散射、米氏散射。由于是选择性散射,常呈现独特颜色,而不像无选择散射一般只呈现白色,如朝霞和夕阳均是选择性散射的结果。
71、密度分割
答案:在一张黑白遥感图像上,随地物的反射(或发射)电磁波强度的不同将有不同的密度分布。在图像的最大密度和最小密度之间,人为地分成许多区间,并且将某一区间用同一种密度或同一种颜色表示,不同区间则用不同密度或不同颜色表示,我们称之为密度分割。
72、升交点与降交点:卫星轨道由北向南(下行)穿过赤道平面的星下点为降交点,反之由南向北(上行)穿过赤道平面的星下点为升交点。注意:太阳同步轨道决定着降交点可以保持永远是白天某一地方时的固定时刻,而升交点为夜晚某一地方时的固定时刻。
73、近极地轨道
答案:轨道平面与赤道面夹角为90°的人造地球卫星轨道。人造卫星运行时能到达南北极区上空,即卫星能飞经全球范围的上空。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观测和应用的气象卫星、导航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等都采用这种轨道。轨道近极地有利于增大卫星对地面总的观测范围。
74、真彩色合成图像
答案:真彩色图像上影像的颜色与地物颜色基本一致,利用数字技术合成真彩色图像时,是把红色波段的影像作物合成图像中的红色分量,把绿色波段的影像作为合成图像中的绿色分量、把蓝色波段的影像作为合成图像的蓝色分量进行合成的结果。用地物基本相同的颜色表示地物,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便于目视识别。
75、假彩色合成图像
答案:假彩色图像是指图像上影像的色调与实际地物色调不一致的图像。如彩色红外合成图像,他是在彩色合成时,把近红外波段的影像作为合成图像的红色分量、把红色波段的影像作为合成图像中的绿色分量、把绿色波段的影像作为合成图像中的蓝色分量进行合成的结果。
76、太阳同步回归轨道
答案:由于地球扁率,卫星轨道平面绕地球自转轴的旋转方向和角速度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方向和平均角速度相同,则这种卫星轨道叫做太阳同步轨道,简单的说就是卫星、太阳、地球保持三点一线。回归轨道是星下点轨迹周期性出现重叠现象,即经过一定时间后,星下点轨迹又重新回到原来通过的路线,此类轨道称为回归轨道。太阳同步回归轨道具有太阳同步轨道和回归轨道的双重性质,既能保证特定的光照条件,又能实现对特定区域的周期性观测,因此为诸多对地观测卫星所采用。
77、色调
答案:全色遥感图像中从白到黑的密度比例叫色调(也叫灰阶)。色调标志是识别目标地物的基本依据,依据色调标志,可以区分出目标地物,还可以识别其属性。如:沙砾因含水量不同,干燥的沙砾色调发白,而潮湿的沙砾色调发黑。
78、趋肤深度
答案: skin depth,是指雷达信号功率从介质表面衰减到1/e倍时的深度(或降至37%的深度),趋肤深度提供了一种指示雷达信号随着物质穿透能力变换的方法。
79、遥感影像信息融合
答案:是将多源遥感数据在统一地理坐标系中,采用一定的算法生成一组新的信息或合成图像的过程。不同的遥感数据具有不同的空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和时相分辨率,如果能将它们的优势综合起来,可以弥补单一图像上信息的不足,不仅扩大了各自信息的应用范围,而且大大提高了遥感影像分析的精度。
80、遥感图像处理
答案:是对遥感图像进行辐射校正和几何纠正、图像整饰、投影变换、镶嵌、特征提取、分类以及各种专题处理方法。常用的遥感图像处理方法有光学的和数字的两种。两侧倾斜安装,向侧下方发射微波,接受回波信号的。
81、真实孔径雷达
答案:以实际孔径天线进行工作的侧视雷达,称为真实孔径侧视雷达。要提高这种雷达的方位分辨率,只有加大天线孔径、缩短探测距离和工作波长。测试雷达的天线不是安装在遥感平台的正下方,而是与遥感平台的运动方向形成角度,朝向一侧或两侧倾斜安装,向侧下方发射微波,接收回波信号的。
82、植被指数
答案:对于复杂的植被遥感,仅用个别波段和多个单波段数据分析对比来提取植被信息是相当局限的。因而选用多光谱遥感数据经分析运算,产生某些对植被长势、生物量等有一定指示意义的数值,即所谓的植被指数。主要用于突出遥感影像中的植被特征、提取植被类别和估算植被生物量。
83、维恩位移定律
答案:给出了黑体的发射峰波长与温度的定量关系,指出随着黑体温度的增加、发射峰波长减小,两者呈反比关系λmax=A/T.
84、极轨卫星
答案:极轨卫星在离地面 720-800km 的轨道上运行,它们的轨道通过地球的南北极,而且它们的轨道是与太阳同步的,也就是说,它们每天两次飞越地球表面上的一个点,而且总是在同一个钟点。
85、黑体辐射
答案:黑体辐射是指由理想放射物黑体(假设的理想的辐射体,既具有完全的吸收,又具有完全的辐射)放射出来的辐射,在特定温度及特定波长放射最大量之辐射。同时,黑体是可以吸收所有入射辐射的物体,不会反射任何辐射,但黑体不一定是绝对黑色的。黑体辐射常作为标准,用来衡量其他物体的辐射程度。黑体是朗伯体,其辐射方向具有各向同性的特点。
86、辐射通量
答案: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Φ=dW/dt,单位是W;辐射通量是波长的函数,总辐射通量应该是各谱段辐射通量之和或辐射通量的积分值。
87、最大似然比分类法
答案:求出像元数据对于各类别的似然度,把该像元分到似然度最大的类别中去的方法。似然度是指,当观测到像元数据x时,它是从分类类别k中得到的(后验)概率。
88、Kappa系数
答案:Kappa系数是在综合了用户精度和制图精度两个参数上提出的一个最终指标,是一种计算分类精度的方法。它的含义就是用来评价分类图像的精度问题,在遥感里主要应该使用在精确性评价和图像的一致性判断。kappa计算结果为-1~1,但通常kappa是落在0~1间,kappa系数越高,证明两组数据一致性越好。也可以通过计算标准Kappa值来更好的检验分类结果的正确程度。
89、直方图均衡化
答案:是将随机分布的图像直方图修改成为均匀分布的直方图,其实质是对图像进行非线性拉伸重新分配图像像素值,使一定灰度范围内像元的数量大致相同。
90、直方图匹配
答案:又称为直方图规定化,是指使一幅图像的直方图变成规定形状的直方图而进行的图像增强方法。
91、波段运算
答案:波段运算实质上是对每个像素点对应的像素值进行数学运算,运算表达式中的每一个变量可以是同一幅影像中的不同波段,也可以是不同影像中的波段,但要求输入影像的幅宽大小保持一致(即行数与列数一致)。
92、大气光学厚度
答案:光学厚度指在计算辐射传输时,单位截面积上吸收和散射物质产生的总衰弱,是无量纲量。遥感中用的最多的是大气光学厚度,也就是沿大气辐射传输路径上,单位截面上所有吸收和散射物质产生的总削弱。简称AOT,是大气遥感中常见的一个参数,其值越大,表明大气对电磁辐射的散射和吸收越大。
93、地球同步卫星
答案:地球同步卫星即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又称对地静止卫星,是运行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人造卫星,距离地球的高度约为36000km,卫星的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运行轨道为位于地球赤道平面上圆形轨道、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相等,即23时56分4秒,卫星运行角速度等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气象卫星、通信卫星都属于地球同步卫星。
94、遥感反演
答案:根据由地物电磁波特征产生的遥感影像特征反推其形成过程中的电磁波状况的技术。更具体些,就是遥感影像特征是由地面反射率、大气作用等过程形成的,而现在如果以遥感影像为已知量,去推算大气中某个影响遥感成像的未知参数的过程,也就是将遥感数据转变为人们实际需要的地表各种特性参数的过程。由于遥感反演的地表参数太多、地面情况过于复杂,而人们掌握的已知数据、已知规律又太少,所以遥感反演本身被注定为病态反演,也就是无解的过程。
95、资源卫星
答案:用于勘测和研究地球自然资源的卫星。它能“看透”地层,发现人们肉眼看不到的地下宝藏、历史古迹、地层结构,能普查农作物、森林、海洋、空气等资源,预报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资源卫星分为两类:一是陆地资源卫星,二是海洋资源卫星。陆地资源卫星以陆地勘测为主,而海洋资源卫星主要是寻找海洋资源。典型的资源卫星有美国的Landsat和MODIS。
96、MODIS
答案:全称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是搭载在terra和aqua卫星上的一个重要的传感器,是卫星上唯一将实时观测数据通过x波段向全世界直接广播,并可以免费接收数据并无偿使用的星载仪器,MODIS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空间分辨率大幅提高。空间分辨率提高了一个量级,由NOAA的千米级提高到了MODIS的百米级。
(2)时间分辨率有优势。一天可过境4次,对各种突发性、快速变化的自然灾害有更强的实时监测能力。
(3)光谱分辨率大大提高。有36个波段,这种多通道观测大大增强了对地球复杂系统的观测能力和对地表类型的识别能力。
97、灰度共生矩阵
答案:由于纹理是由灰度分布在空间位置上反复出现而形成的,因而在图像空间中相隔某距离的两像素之间会存在一定的灰度关系,即图像中灰度的空间相关特性,灰度共生矩阵就是一种通过研究灰度的空间相关特性来描述纹理的常用方法。
98、风云四号
答案:风云四号卫星(FY-4)卫星于2016年12月发射成功,是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从第一代(风云二号)向第二代跨越的首发星,也是我国首颗地球同步轨道三轴稳定定量遥感卫星。风云四号搭载了全球首个大气垂直探测仪,并在国际上首次在单星上同时搭载了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和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以一颗卫星实现了两颗卫星功能,是我国气象领域的一项重大成就。可以对我国及周边地区的大气、云层和空间环境进行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的观测,大幅提高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能力。
99、尺度扩展
答案:尺度扩展又称尺度上推,指利用小尺度获取的信息(观测、模拟结果)来外推大尺度信息的过程。尺度上推的升尺度(从小到大)为“信息归并、像元聚合”的过程,一般采用基于统计分析和经验回归的方法,包括局部平均及各种重采样法等。
100、最邻近分类
答案:面向对象分类的一种方法。最邻近分类方法利用给定类别的样本在特征空间中对影像对象进行分类,每一个类都定义样本和特征空间,特征空间可以组合任意的特征。初始的时候,选用较少的样本,进行分类,如果出现错分的情况,再次进行分类,不断优化分类结果,直至分类结束。其运算法则是:每个影像对象,在特征空间中寻找最近的样本,若样本属于A类,则该影像对象被划分为A类。
101、成像方式遥感
答案:能够获得图像信息的遥感方式。根据其成像原理,可分为摄影方式遥感和非摄影方式遥感。摄影方式遥感是指用光学摄影方法获取图像信息的遥感;非摄影方式遥感是指通过扫描成像方法获取图像信息的遥感。
102、非成像方式遥感
答案:是以数据、曲线等形式记录目标物反射或发射的电磁辐射的各种物理参数的一种遥感方式,如使用红外辐射温度计、微波辐射计、激光测高仪等进行的航空和航天遥感。
103、多光谱遥感
答案:将电磁波分成若干个较窄的波谱通道,以摄影或扫描的方式同步获取地表不同波段信息的一种遥感技术。多光谱遥感能提供比单波段摄影更为丰富的遥感信息,它不仅可以根据影像的形态、结构差异判别地物,还可以根据光谱特性判别地物。
104、环境遥感
答案:利用各种遥感技术,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或作出评价与预报的统称。由于人口的增长与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与社会环境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利用遥感多时相、周期短的特点,可以迅速为环境监测、评价和预报提供可靠依据。
105、绝对白体
答案:物体的反射率ρ是表明物体反射辐射能的本领,当ρ=1时称为绝对白体,简称白体。
106、发射率
答案:也叫比辐射率或发射系数,是指地物发射的辐射通量与同温度下黑体辐射通量之比。地物的发射率与地物的性质、表面状况(如粗糙度、颜色等)有关,且是温度和波长的函数。
107、表观反射率
答案:指大气层顶的反射率,其值等于地表反射率与大气反射率之和。
108、大气屏障
答案:指那些受大气吸收作用影响极大,透过率很小,甚至完全无法透过的电磁波波段。
109、信噪比(S/N)
答案:指有效信号(signal)与噪声(noise)之比,即信号功率与噪声功率之比。而为了实用方便,倍噪比常定义为信号均方根电压和噪声均方根电压之比,单位均为分贝。
110、航向重叠
答案:像片重叠是指相邻像片相同影像的重叠。其中,同一航线上两相邻像片的重叠称航向重叠。
111、旁向重叠
答案:像片重叠是指相邻像片相同影像的重叠。其中,相邻航线之间两相邻像片的重叠称旁向重叠。
112、光学机械扫描
答案:也称物面扫描(across-track scanning)。它是通过传感器的旋转扫描镜沿着垂直于遥感平台飞行方向的逐点逐行的横向扫描,获取地面二维遥感图像的。
113、三轴倾斜
答案:是指卫星在飞行过程中发生的滚动、俯仰和偏航现象。滚动是一种横向摇摆,俯仰是一种纵向摇摆,而偏航是指卫星在飞行过程中偏移了运行的轨道。
114、地球同步轨道
答案:又称24小时轨道,即卫星的轨道周期等于地球在惯性空间中的自转周期,且方向也与之一致。按照轨道倾角的不同,可分为极地轨道、倾斜轨道和静止轨道。
115、气象卫星
答案:是对地球及其大气层进行气象观测的人造地球卫星,是太空中的高级自动化气象站,它能连续、快速、大面积地探测全球大气变化情况。
116、高光谱图像立方体
答案:高光谱遥感是将成像技术和光谱技术相结合的多维信息获取技术,同时探测目标的二维集合空间与一维光谱信息,获取高光谱分辨率的连续、窄波段数据。在获得地面二维空间图像信息的同时,还获取地物的连续光谱信息。其获取的数据形成一个三维数据集,可表达成数据立方体的形式,(X,Z)维组成图像所覆盖的地面空间,第三维(Y维)为光谱维,由光谱空间的若干波段组成。此种数据形式为高光谱图像立方体。
117、叠掩现象
答案:雷达是一个测距系统。发射雷达脉冲的曲率使近目标(即高目标的顶部)回波先到达,远目标(即高目标的底部)回波后到达。因而顶部先成像,并向近射程方向位移,在图像的距离方向,形成顶底倒置。这种雷达回波的超前现象,形成顶底位移的“叠掩倒像”,叠掩现象多在近距离点发生。
118、斜距图像
答案:侧视雷达通过天线发射微波,然后接收、记录地面目标的回波信号而生成的原始图像,就是斜距图像。由此可见,侧视雷达是一种斜距测量。
119、距离分辨率:含公式,略
120、方位分辨率:含公式,略
121、水平极化
答案:电场矢量在一个固定的平面内沿一个固定的方向振动,则称该电磁波是偏振的,包含电场矢量E的平面称为偏振面。偏振在微波遥感中称为极化。雷达系统的极化有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两种方式。当雷达波的电场矢量垂直于波束人射面时,称为水平极化,用H表示。
122、垂直极化
答案:电场矢量在一个固定的平面内沿一个固定的方向振动,则称该电磁波是偏振的,包含电场矢量E的平面称为偏振面。偏振在微波遥感中称为极化。雷达系统的极化有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两种方式。当雷达波的电场矢量平行于波束人射面时,称为垂直极化,用V表示。
123、边缘检测
答案:边缘是指图像中灰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区域。图像灰度的变化情况可以用灰度分布的梯度来反映,给定连续图像f(x,y),其方向导数在边缘法线方向上取得局部最大值。边缘检测就是求f(x,y)梯度的局部最大值和方向。
124、低通滤波
答案:在频率域中,通过滤波器函数衰减高频信息而使低频信息畅通无阻的过程称为低通滤波。低通滤波抑制了反映灰度聚变边界特征的高频信息及包括在高频中的孤立点噪声,起到了平滑图像、去噪声的增强作用。
125、高通滤波
答案:是为了衰减或抑制低频分量,让高频分量畅通的滤波。因为边缘及灰度急剧变化部分与高频分量相关联,在频率域中进行高通滤波将使图像得到锐化处理。126、解译标志:指在遥感图像上能反映和判别地物或现象的影像特征。它是解译者在对目标地物各种解译要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成像时间、季节、图像的种类、比例尺等多种因素整理出来的目标地物在图像上的综合特征。
127、直接解译标志
答案:指图像上可以直接反映出来的目标地物本身的影像特征,包括影像的色调或颜色、形状、阴影、大小、纹理、图案等。
128、间接解译标志
答案:指与目标地物有关联的一些地物或现象在影像上反映出来的影像特征,据此可以间接推断和识别目标地物的存在或属性。
129、红边位移
答案:“红边”是指红光区外叶绿素吸收减少部位(<0.7μm)到近红外高反射肩(>0.7μm)之间,健康植物的光谱响应陡然增加(亮度增加约10倍)的这一窄条带区。研究发现,作物快成熟时,其叶绿素吸收边(即红边)向长波方向移动,即“红移”。
130、定量遥感
答案:指从对地观测电磁波信号中定量提取地表参数的技术和方法研究,区别于仅依靠经验判读的定性识别地物的方法。
119、距离分辨率
答案:指在雷达脉冲发射的方向上,能分辨的两个目标之间的最小距离。理论上,斜距分辨率等于脉冲宽度的一半,表示为R=。式中,R为斜距分辨率;τ为脉冲持续时间;c为光速。
120、方位分辨率
答案:指在雷达飞行方向上能分辨的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方位分辨率取决于雷达波束的宽度。真实孔径雷达的方位分辨率可以表示为R=·R3;合成孔径雷达的方位分辨率为Rsr=。式中,Rsr为斜距;λ为波长;D为天线的孔径。
121、水平极化
答案:电场矢量在一个固定的平面内沿一个固定的方向振动,则称该电磁波是偏振的,包含电场矢量E的平面称为偏振面。偏振在微波遥感中称为极化。雷达系统的极化有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两种方式。当雷达波的电场矢量垂直于波束人射面时,称为水平极化,用H表示。
122、垂直极化
答案:电场矢量在一个固定的平面内沿一个固定的方向振动,则称该电磁波是偏振的,包含电场矢量E的平面称为偏振面。偏振在微波遥感中称为极化。雷达系统的极化有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两种方式。当雷达波的电场矢量平行于波束人射面时,称为垂直极化,用V表示。
123、边缘检测
答案:边缘是指图像中灰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区域。图像灰度的变化情况可以用灰度分布的梯度来反映,给定连续图像f(x,y),其方向导数在边缘法线方向上取得局部最大值。边缘检测就是求f(x,y)梯度的局部最大值和方向。
124、低通滤波
答案:在频率域中,通过滤波器函数衰减高频信息而使低频信息畅通无阻的过程称为低通滤波。低通滤波抑制了反映灰度聚变边界特征的高频信息及包括在高频中的孤立点噪声,起到了平滑图像、去噪声的增强作用。
125、高通滤波
答案:是为了衰减或抑制低频分量,让高频分量畅通的滤波。因为边缘及灰度急剧变化部分与高频分量相关联,在频率域中进行高通滤波将使图像得到锐化处理。126、解译标志:指在遥感图像上能反映和判别地物或现象的影像特征。它是解译者在对目标地物各种解译要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成像时间、季节、图像的种类、比例尺等多种因素整理出来的目标地物在图像上的综合特征。
127、直接解译标志
答案:指图像上可以直接反映出来的目标地物本身的影像特征,包括影像的色调或颜色、形状、阴影、大小、纹理、图案等。
128、间接解译标志
答案:指与目标地物有关联的一些地物或现象在影像上反映出来的影像特征,据此可以间接推断和识别目标地物的存在或属性。
129、红边位移
答案:“红边”是指红光区外叶绿素吸收减少部位(<0.7μm)到近红外高反射肩(>0.7μm)之间,健康植物的光谱响应陡然增加(亮度增加约10倍)的这一窄条带区。研究发现,作物快成熟时,其叶绿素吸收边(即红边)向长波方向移动,即“红移”。
130、定量遥感
答案:指从对地观测电磁波信号中定量提取地表参数的技术和方法研究,区别于仅依靠经验判读的定性识别地物的方法。

====SPLIT=

RS 简答&论述

====SPLIT=

GIS 名词

1、数据和信息
答案:数据是通过数字化或记录下来可以被鉴别的符号,是客观对象的表示,是信息的表达,只有当数据对实体行为产生影响时才成为信息。
信息是用数字、文字、符号、语言等介质来表示事件、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特征,以便向人们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的知识,作为生产、管理和决策的依据。具有客观性、适用性、传输性、共享性。信息来源于数据。

2、地理数据
答案:是指表征地理圈或地理环境固有要素或物质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

3、地理信息
答案:是有关地理实体的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它是对表达地理特征和地理现象之间关系的地理数据的解释。

4、地理信息流
答案:即地理信息从现实世界到概念世界,再到数字世界(GIS),最后到应用领域的过程。

5、信息系统
答案:是具有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数据能力的系统,它能够为单一的或有组织的决策过程提供有用的信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和用户四大要素。

6、地理信息系统
答案: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是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的与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是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分析和输出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7、地理信息科学
答案: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是信息时代的地理学,是地理学信息革命和范式演变的结果。它是关于地理信息的本质特征与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地理信息,是地球信息科学重要组成成分。其主要研究在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存贮、提取以及管理和分析过程中所提出的一系列基本理论和技术问题。

8、地图投影
答案:地图投影是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椭球面上的经纬网转换到平面上,建立地面点位的地理坐标与地图上相对应的平面直角坐标之间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地图投影的变形分为长度变形、面积变形、角度变形。按变形性质地图投影可分为三类:等角投影、等积投影和任意投影。(汤国安,《地理信息系统教程》第二版)

9、高斯一克吕格投影
答案:AB
A:概念1:由高斯提出,克吕格补充的一种投影,属于横轴切圆柱等角投影。从几何意义上来看,就是假想用一个椭圆柱横向套在地球椭球外面,并与某一子午线相切(此子午线称为中央子午线或中央经线),椭圆柱的中心轴位于地球椭球的赤道上,再按高斯一克吕格投影所规定的条件,将中央经线两侧一定经差范围内的经纬线投影到椭圆柱面上,并将此椭圆柱面展为平面,即得高斯一克吕格投影。
B:概念2:是一种横轴等角切椭圆柱投影。它是将一椭圆柱横切于地球椭球体上,该椭圆柱面与椭球体表面的切线为一经线,投影中将其称为中央经线,然后根据一定的约束条件即投影条件,将中央经线两侧规定范围内的点投影到椭圆柱面上从而得到点的高斯投影。

10、UTM投影
答案:通用横轴墨卡托投影,是国际比较通用的地图投影,主要用于全球纬度自84°N-80°S之间地区。属横轴割圆柱等角投影,与高斯投影相似,在地球表面按6°标准,从西经180°自西向东进行投影带分类。全球共分60个投影带,6°带内长度变形较小。

11、墨卡托投影
答案:是等角正轴切圆柱投影。由荷兰地图学家墨卡托于1569年创拟,为地图投影方法中影响最大的。假想一个与地轴方向一致的圆柱切或割于地球,按等角条件,将经纬网投影到圆柱面上,将圆柱面展为平面后,即得本投影。

12、兰伯特投影
答案:由德国数学家兰勃特拟定的等角正轴割圆锥投影。设想用一个圆锥正割于球面两条标准纬线,应用等角条件将地球面投影到圆锥面上,然后沿圆锥一条母线剪开,展开即为兰勃特投影平面。兰勃特等角投影后纬线为同心圆弧,经线为同心圆半径。兰勃特投影采用双标准纬线相割,与采用单标准纬线相切比较,其投影变形小而均匀。我国1:100万地形图采用了兰勃特投影。

13、黄海高程系
答案:以青岛港验潮站的长期观测资料推算出的黄海平均海平面作为中国的水准基面,即零高程面。中国水准原点建立在青岛验潮站附近。用精密水准测量测定水准原点相对于黄海平均海面的高差,即水准原点的高程,作为全国高程控制网的起算高程。

14、投影转换
答案:地图投影变换的实质是建立两个平面场之间点一一对应的关系。当系统使用的数据取自不同的地图投影的图幅时,需要将一种投影的数字化数据转换为所需要投影的坐标数据,这就需要进行地图投影变换。投影转换的方法通常有3类:解析变换法、数值变换法和数值解析变换法。

15、扫描矢量化
答案:在扫描后处理中,需要进行栅格转矢量的运算,一般称为扫描矢量化过程。扫描数字化采用高精度扫描仪将图形、图像等扫描并形成栅格数据文件,再利用扫描矢量化软件对栅格数据文件进行处理,将它转换为矢量图形数据。(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

16、屏幕跟踪矢量化
答案:屏幕矢量化指将原始图纸通过扫描保存为影像图片,将该图片作为底图显示,利用各种矢量数据描述图片上的地理地物。扫描矢量化可以自动进行,但是扫描地图中包含多种信息,系统难以自动识别分辨,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常常采用交互跟踪矢量化,或者称为半自动矢量化。

17、图形编辑
答案:又叫数据编辑,数字化编辑,是指对地图资料数字化后的数据进行编辑加工,其主要目的是改正数据差错的同时,相应的改正数字化资料的图形,是纠正数据采集错误的重要手段,图形编辑的关键是点、线、面的捕捉。对于软件方面,要求具有以下基本功能:具有友好的人机界面,即操作灵活、易于理解、响应迅速等;具有对几何数据和属性编码的修改功能,如点、线、面的增加、删除、修改等:具有分层显示和窗口功能,便于用户的使用。

18、图幅拼接
答案:
概念1:图幅拼接就是将相邻区域的地图通过匹配处理等操作后拼接成一个大区域进行统一的分析或输出的操作。在进行图幅拼接时,被拼接数据的坐标系统和编码方法可能都不一致,而且原图本身数字化也存在误差,导致相邻图幅的同一实体的线段和弧段的坐标数据不能相互衔接,因此,需要对被拼接图幅统一坐标系统和比例尺,对相邻图幅边界点坐标数据进行匹配,并且删除拼接的公共边界,消除裂缝,以使拼接结果准确可靠。
概念2:是指在对底图进行数字化过程中,由于图幅比较大或者使用小型数字化仪时,难以将研究区域的底图以整幅的形式来完成,这时把整个图幅划分为几部分分别输入,输入后再把这几部分拼接成一幅完整的图的过程,其间会出现边界不一致的情况,需要进行边缘匹配处理。

19、无缝图层
答案:在逻辑上,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应该是一个整体,即当作一个工程看待,用户可以在一个工程内任意、开窗、放大、漫游、查询、分析和制图。分幅测绘的地图应该在物理位置或逻辑位置上拼接成一个连续的图层。前者称为物理无缝图层,后者称为逻辑无缝图层。

20、拓扑关系
答案:AB
A:概念1:拓扑关系是明确定义空间结构关系的一种数学方法。即用结点、弧段和多边形所表示的实体之间的邻接、关联、包含和连通关系。地图上的拓扑空间关系是指图形在保持连续状态下的变形,但图形关系不变的性质。如:点与点的邻接关系、点与面的包含关系、线与面的相离关系、面与面的重合关系等。(汤国安,《地理信息系统教程》第二版)
B:概念2:拓扑关系是明确定义空间结构关系的一种数学方法,用来描述地理实体间的相邻、连通、包含和相交等关系。拓扑关系是地理空间数据对象之间重要关系之一,也是GIS空间分析中很重要的方面。(黄杏元等,《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21、拓扑结构
答案:AB
A:概念1:拓扑结构是描述对象与周边对象关系特征的数据结构。拓扑数据结构是GIS分析和应用功能所必需的,没有固定的格式,还没有形成标准,但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点是相互独立的,点连成线,线构成面。拓扑结构分为索引式结构、双重独立编码结构、链状双重独立编码结构。(汤国安,《地理信息系统教程》第二版)
B:概念2:拓扑结构是指两个空间目标(点、线、面)在拓扑变换下保持不变的空间关系,是网状结构元素中结点、弧段、面域之间的空间关系。主要表现为拓扑邻接、拓扑关联和拓扑包含。根据拓扑关系,不需要利用坐标与距离,就可以确定一种地理实体相对于另一种地理实体的位置关系。所以拓扑结构是目前GIS领域应用最广泛的空间数据结构。

22、数据结构
答案:是在整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上广泛被使用的术语。它用来反映一个数据的内部构成,即一个数据由哪些成分数据构成,以什么方式构成,呈什么结构。数据结构有逻辑上的数据结构和物理上的数据结构之分。逻辑上的数据结构反映成分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而物理上的数据结构反映成分数据在计算机内部的存储安排。

23、空间数据结构
答案:AB
A:概念1:空间数据具有空间特征、属性特征、时态特征等复杂特征,组织和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以便计算机存储和操作的技术,称为空间数据结构,也就是对空间数据进行组织,以便计算机存储、管理、处理的数据逻辑表达。(黄杏元)
B:概念2:空间数据结构是指对空间逻辑数据模型描述的数据组织关系和编排方式,对地理信息系统中数据存储、查询检索和应用分析等操作处理的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地理信息系统中,较常用的有栅格数据结构和矢量数据结构。空间数据结构的选择取决于数据的类型、性质和使用的方式,应根据不同的任务目标,选择最有效和最合适的数据结构。(汤国安)

24、矢量数据结构
答案:是对矢量数据模型进行数据的组织。它通过记录实体坐标及其关系,尽可能精确地表示点、线、多边形等地理实体。具有数据精度高、存储空间小等特点,是一种高效的图形数据结构。矢量数据结构按是否明确表示地理实体间的空间关系分为实体数据结构、拓扑数据结构。

25、栅格数据结构
答案:AB
A:概念1:以规则栅格阵列表示空间对象的数据结构称为栅格数据结构。阵列中每个栅格单元上的数值表示空间对象的属性特征。即栅格阵列中每个单元的行列号确定位置,属性值表示空间对象的类型、等级等特征。每个栅格单元只能存在一个值。所以栅格数据结构表示的地表是不连续的,是量化和近似离散的数据。(汤国安,《地理信息系统教程》第二版)
B:概念2:基于栅格模型的数据结构,简称栅格数据结构,是将空间分割成有规则的网格,称为栅格单元,在各个栅格单元上给出相应的属性值来表示地理实体的一种数据组织形式。栅格数据表示的是二维表面上地理要素的离散化数值,每个网格对应一种属性,其空间位置用行和列标识。(黄杏元等,《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26、空间数据编码
答案:是指将数据分类的结果,用一种易于被计算机和人识别的符号系统表示出来的过程。编码的目的是用来提供空间数据的地理分类和特征描述,同时为了便于地理要素的输入、存储、管理,以及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和共享的需要。

27、Delaunay三角网
答案:即由狄洛尼三角形组成的三角网,它是在地形拟合方面表现最出色的三角网,因此常被用于TIN的生成。狄洛尼三角形由三个最邻近的点连接而成,这三个相邻点对应的Voronoi多边形有一个公共的顶点,此顶点同时也是狄洛尼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28、Voronoi多边形
答案:泰森多边形,又叫Voronoi多边形。根据离散分布的已知数据点对研究区域进行划分,使得划分成的多边形(即Voronoi多边形)覆盖整个研究区域,形成一个Voronoi图,且每一个多边形中仅包含一个已知的数据点。则可以用该已知数据点的数据来表达和分析该多边形内的所有其他数据点,所以,泰森多边形分析常常可以用于空间插值计算。

29、空间数据压缩
答案:空间数据压缩即从所取得的数据集合S中抽出一个子集A,这个子集作为一个新的信息源,在规定的程度范围内最好地逼近原集合。其中矢量数据具体的压缩方法包括垂距法、光栏法和道格拉斯-普克(Douglas-Peucker)法。栅格数据压缩包括游程长度编码和四叉树编码两种。

30、栅格数据压缩编码
答案:栅格数据结构是以规则的阵列来表示空间地物或现象分布的数据组织,组织中的每个数据表示地物或现象的非几何属性特征。目的是用尽可能少的数据量记录尽可能多的信息,其类型又有信息无损编码和信息有损编码之分。常用栅格数据压缩方法有链码、游程长度编码、块码和四叉树编码等。

31、游程编码(游程长度编码)
答案:游程指相邻同值网格的数量,游程长度编码结构是栅格数据无损压缩的重要方法,基本思想为:对于一幅栅格数据,常有行或列方向上相邻的若干点具有相同的属性代码,因而可采取某种方法压缩重复的记录内容。

32、链码(弗里曼编码)
答案:由弗里曼提出,是用曲线出发点坐标和线的斜率来描述二值线图形的一种方法。常被用来在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模式识别等领域中表示曲线和区域边界。它是一种边界的编码表示法,用边界方向作为编码依据。用链码后,对象只要用起点坐标、周长(边界点数)、链码、对象编号,就可以描述。

33、四叉树编码
答案:对栅格数据进行压缩的一种方法,其原理为:将一幅栅格数据层按照四个象限进行递归分割n次,每次分割形成2n*2n个子象限,逐块检查格网属性值,如果子区所有格网属性相同,则停止再分,此时该子区不论大小,均作为最后的存储单元。否则,便继续将子区分为4个子区,依次检查下去。通过这样,实现对数据的压缩。

34、边界代数算法
答案:边界代数多边形填充算法是一种基于积分思想的矢量格式向栅格格式转换算法,它适合于记录拓扑关系的多边形矢量数据转换为栅格结构。它不是逐点判断与边界的关系完成转换,而是根据边界的拓扑信息,通过简单的加减代数运算将边界位置信息动态地赋给各栅格点,实现了矢量格式到栅格格式的高速转换,而不需要考虑边界与搜索轨迹之间的关系,因此算法简单、可靠性好,各边界弧段只被搜索一次,避免了重复计算。

35、DIME文件
答案:双重独立地图编码,是一种把几何量度信息(直角坐标)和拓扑逻辑信息结合起来的系统;它是由美国人口普查局建立起来的为人口普查目的而设计的拓扑编码方法;DIME文件的基本元素是有连接两个端点(结点)一条线段(弧段)、线段始结点和终结点的标识符、这两个结点的坐标及线段两侧区域代码(左区号和右区号)。

36、坐标变换
答案:由于同一空间区域的不同数据,它们的空间参考有时并不相同。为了空间分析和数据管理经常需要进行坐标变换,统一到同一空间参考系下。坐标变换的实质是建立两个空间参考系之间点的一一对应关系。

37、仿射变换
答案:仿射变换是在不同的方向上进行不同的压缩和扩张,可以将球变为椭球,将正方形变为平行四边形。仿射变换具有以下特性;直线变换后仍为直线,平行线变换后仍为平行线,不同方向上长度比会发生变换。

38、空间数据质量
答案:空间数据质量是空间数据在表达有关空间位置、专题特征及时间信息所能够达到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以及它们三者之间统一性的程度。空间数据质量的好坏是一个相对概念,并具有一定程度的针对性。衡量数据质量常用的几个参数为误差、数据的准确度、数据的精密度和数据的不确定性。

39、逻辑一致性
答案:是GIS数据质量的一部分,主要指数据在逻辑上而言,所具有的一致性和相容性。如多边形的闭合精度、结点匹配精度、拓扑关系的正确性等。

40、数据精度
答案:是考察数据质量的一个方面,即对现象描述的详细程度。主要包括位置精度、时间精度和空间精度。精度低的数据并不一定准确度也低。

41、空间实体(地理实体)
答案:是对复杂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简化抽象得到的结果,它们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与一定的地理空间位置有关,都具有一定的几何形态、分布状况,以及相互关系。(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实体数据作为操作和处理的主要对象,这是它区别于其他信息系统的根本标志也是技术难点之所在)。

42、关系数据库
答案:关系型数据库是表格或关系表的一个集合,它们之间通过关键字联系起来。主关键字代表一个或更多属性,对应的属性值在表格记录中可唯一确定,主关键字不能为空,不能改变。外部关键字是参考另一个表中主关键字的一个或多个属性。只要在功能上配,两个关键字不必具有相同的名字。

43、数据模型
答案:是客观事物及其联系的描述,这种描述包括数据内容和各类实体数据之间联系的描述,它是数据库设计的基础。对数据库而言,数据模型反映了数据的整体逻辑结构,或用户所看到的数据之间的逻辑结构,反应了实体之间的逻辑关系。

44、数据编码
答案:是指将空间数据分类的结果,用一种易于被计算机和人识别的符号系统表示。编码通常由数字或字符组成,或由它们共同组成的混合码,一般情况下,编码通常采用主码和子码来组合。编码的目的,是用来提供空间数据的地理分类和特征描述,同时为了便于地理要素的输入、存储、管理,以及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和共享的需要。

45、数据库管理系统
答案:是操作和管理数据库的软件系统,提供可被多个应用程序和用户调用的软件系统,支持可被多个应用程序和用户调用的数据库的建立、更新、查询和维护功能。

46、空间数据库
答案:空间数据库是某一区域内关于一定地理要素特征的数据集合,是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物理存储介质存储的于应用相关的地理空间数据的综合,一般是以一系列的特定结构的文件的形式组织在存储介质之上的。主要为GIS提供空间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方法。

47、空间数据模型
答案:空间数据模型是通过一组空间数据对象对真实世界地理实体或现象的一种抽象表达和建模的结果,以支持对空间数据对象的地图显示、查询、编辑和分析。空间数据模型可以归纳为概念模型、逻辑数据模型和物理数据模型3个层次。

48、空间数据引擎
答案:AB
A:概念1:是一种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即在常规数据库管理系统之上添加一层空间数据库引擎,以获得常规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之外的空间数据存储和管理的能力。代表性的是ESRI的SDE。
B:概念2:SDE(Spatial Database Engine)即为空间数据库引擎,是一种GIS产品或模块,主要是指通过解决存储在关系数据库中的空间数据与应用程序之间的数据接口,从而将空间图形数据存放到大型关系数据库进行管理。

49、分布式数据库
答案:分布式数据库是由若干个站集合而成。这些站又称为节点,它们在通讯网络中联接在一起,每个节点都是一个独立的数据库系统,它们都拥有各自的数据库、中央处理机、终端,以及各自的局部数据库管理系统。因此分布式数据库可以看作是一系列集中式数据库系统的联合。它们在逻辑上属于同一系统,但在物理结构上是分布式的。

50、空间数据仓库
答案:空间数据仓库(SDW)是GIS、空间数据库与数据仓库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在普通数据仓库基础上,引入空间数据,增加对空间数据的存贮、管理和分析能力,根据主题从不同的空间数据源中截取不同规模的时空尺度上的信息,从而为地学研究以及有关资源环境政策的制定等空间决策支持过程提供最好的信息服务。

51、数据字典
答案:是指对数据的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逻辑、外部实体等进行定义和描述,其目的是对数据流程图中的各个元素做出详细的说明。

52、空间元数据
答案: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描述数据。空间元数据是指在空间数据库中用于描述空间数据的内容、质量、表示方式、空间参考和管理方式等特征的数据,是实现地理空间信息共享的核心标准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帮助空间数据的使用者查询所需的空间信息,进行空间数据共享,并进一步处理空间数据。

53、空间索引
答案:空间索引是依据空间对象的位置和形状或空间对象之间的某种关系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种数据结构。空间索引通过筛选,将无关的空间对象排除,从而提高空间操作的速度和效率。空间索引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空间数据库和GIS的整体性能,是很关键的技术。

54、对象关系数据库模式
答案:由于直接采用通用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效率不高,而非结构化的空间数据又十分重要,所以许多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软件商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中进行扩展,使之能直接存储和管理非结构化的空间数据,此种管理方式就称为对象关系数据库模式。

55、空间分析
答案:空间分析是从空间数据中获取有关地理对象的空间位置、分布、形态、形成和演变等信息的分析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之一,它特有的对地理信息的提取、表达和传输的功能,是地理信息系统区别于一般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特征。

56、缓冲区分析
答案:缓冲区分析是GIS中常用的一种空间分析方法,是根据数据库的点、线、面实体,自动建立其周围一定宽度范围内的缓冲区多边形实体,从而实现空间数据在水平方向上得以扩展的信息分析方法,是GIS基本空间操作功能之一。

57、叠置分析
答案:是GIS常用的提取空间隐含信息的方法之一,是将有关主题层组成的各个数据层面进行叠置产生的一个新数据层面,其结果综合了原来两个或多个层面要素所具有的属性,同时叠置分析生成了新的空间关系,输入的多个数据层联系起来还产生新的属性关系。叠置分析分为栅格数据的叠置分析、矢量数据的叠置分析。

58、网络分析
答案:网络分析是通过模拟、分析网络的状态以及资源在网络上的流动和分配等,从而优化网络结构、流动效率及网络资源的一种空间分析办法。其主要目的就是对地理网络、城市基础设施网络进行地理分析和模型化。其基本思想就是人类活动总是趋向于按一定目标达到最佳效果的空间位置。

59、透视图
答案:从数字高程模型绘制透视立体图是DEM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应用。透视立体图能更好地反映地形的立体形态,非常直观。与采用等高线表示地形形态相比有其自身独特的优点,更接近人们的直观视觉。调整视点、视角等各个参数值,就可从不同方位、不同距离绘制形态各不相同的透视图制作动画。

60、网络
答案:是一个由点、线的二元关系构成的系统,通常用来描述某种资源或物质在空间上的运动。

61、变量筛选分析
答案:是通过寻找一组相互独立的变量,使相互关联的复杂的多变量数据得到简化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常用的有主成分分析法、主因子分析法、关键变量分析法等。

62、变量聚类分析
答案:是将一组数据点或变量,按照其在性质上亲疏远近的程度进行分类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两个数据点在空间上的相似性可以用这些点在变量空间的距离来度量。

63、层次分析法
答案:即AHP法,是系统分析的数学工具之一,它把人的思维过程层次化、数量化,并用数学方法为分析、决策、预报或控制提供定量的依据。它把相互关联的要素按隶属关系分为若干层次,请有经验的专家对各层次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出定量指标,利用数学方法综合专家意见给出各层次各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权值,作为综合分析的基础。

64、空间数据内插
答案:已知一组空间数据,若从这些数据中找到一个函数关系式,使该关系式最好地逼近这些已知的空间数据,并能根据该函数关系式推求出区域范围内其他任意点或任意分区的值。这种通过已知点或分区的数据,推求任意点或分区数据的方法就称为空间数据的内插。

65、GIS应用模型
答案:是根据具体的应用目标和问题,借助于GIS自身的技术优势,使观念世界中形成的概念模型,具体化为信息世界中可操作的机理和过程。这种模型的构建,不但是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必要途径,而且也是GIS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重要保证。

66、电子地图
答案:电子地图是以地图数据库为基础,以数字形式存储于计算机外存储器上,并能在电子屏幕上实时显示的可视地图,又称“屏幕地图”或“瞬时地图”。根据电子地图存储介质的不同又可分为“磁盘地图”或“光盘地图”等。

67、组件式GIS
答案:是采用了面向对象技术和组件式软件的GIS系统(包括基础平台和应用系统)。其基本思想是把GIS的各大功能模块划分为几个组件,每个组件完成不同的功能,各个GIS组件之间以及GIS组件与其它非GIS组件之间,都可以方便地通过可视化的软件开发工具集成起来,形成最终的GIS基础平台以及应用系统。

68、客户机/服务器结构
答案:即C/S结构,是一种分布式系统结构,它基于简单的请求/应答协议,在C/S模式下,服务器只集中管理数据;而计算任务分散在客户机上,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通过网络协议来进行通信。

69、嵌入式GIS
答案:嵌入式GIS是GIS与嵌入式设备集成的产物,它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件硬件可裁剪,适用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严格要求的微型专用计算机系统。

70、Web地理信息系统(WebGIS)
答案:Web GIS即通常所说的万维网GIS,是以网络为中心的GIS,它使用Internet环境,为各种GIS应用提供GIS功能和空间数据获取能力。它是GIS技术和WWW技术的有机结合,是Internet环境下的一种传输、存储、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计算机系统。从WWW的任意一个节点,Intemet用户可以浏览Web GIS站点中的空间数据、制作专题图,以及进行各种空间检索和空间分析,从而使GIS进入千家万户。

71、分布式GIS
答案:是指数据和程序可以不位于一个服务器上,而是分散到多个服务器,以网络上分散分布的地理信息数据及受其影响的数据库操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种理论计算模型。分布式有利于任务在整个计算机系统上进行分配与优化,克服了传统集中式系统会导致中心主机资源紧张与响应瓶颈的缺陷,解决了网络GIS中存在的数据异构、数据共享、运算复杂等问题,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一大进步。

72、时空GIS
答案:时空GIS(TGIS)是一种采集、存储、管理、分析与显示地理实体随时间变化信息的计算机系统。它不但包含传统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特性,而且涵盖时间特性;它不但反映事物和现象的存在状态,而且表达其发展变化过程及规律。因此时空GIS的操作对象是时空信息,特点是在系统中增加对时间维的表达、分析能力,提供历史分析与趋势分析的功能。

73.OGC
答案:意为开放地理空间信息联盟(Open Geospatial Consortium),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OGC为数据互操作制定了统一的规范,从而使一个系统同时支持不同的空间数据格式成为可能。Open GIS的思想是将空间数据的转换变成一次转换或者不进行转换,实现不同GIS软件系统之间空间数据的互操作,而空间数据的互操作是实现异构空间数据库数据共享的有效途径。

74、开放式地理信息系统(Open GIS)
答案:开放式地理信息系统(Open GIS)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环境下,根据行业标准和接口所建立起来的地理信息系统。它不仅使数据能在应用系统内流动,还能在系统间流动。OpenGIS是为了使不同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之间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以及在异构分布数据库中实现信息共享的途径。Open GIS规范是由开放地理信息系统协会(Open GIS Consortium,简称OGC)制定的一系列开放标准和接口。

75、GIS互操作
答案:AB
A:概念1:互操作是指在异构环境下的两个或多个实体,尽管它们实现的语言、执行的环境和基于的模型不同,但仍然可以相互通信和协作,以完成某一特定任务。这些实体包括应用程序、对象、系统运行环境等。(吴信才,《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方法》)
B:概念2:空间数据的互操作针对异构的数据库和平台,实现数据处理的互操作,与数据转换相比,它是“动态”的数据共享,独立于平台,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是空间数据共享的发展方向。(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

76、地理编码
答案:地理编码是为识别点、线、面的位置和属性而设置的编码。它将全部实体按照预先拟定的分类系统,选择最适宜的量化方法,按实体的属性特征和集合坐标的数据结构记录在计算机的储存设备上,如根据建筑物门牌号在地图上找到该建筑物,从而得到其空间位置坐标。

77、空间信息可视化
答案:空间信息可视化是指运用地图学、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地学信息输入、处理、查询、分析以及预测的数据及结果采用图形符号、图形、图像,并结合图表、文字、表格、视频等可视化形式显示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78、数据挖掘
答案:又称数据库知识发现,定义为从数据中提取隐含的、先前不知道的和潜在有用的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技术集成了机器学习、数据库系统、数据可视化、统计和信息理论等多领域的最新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79、空间数据融合
答案:是指多种数据合成后,不再保存原来的数据,而产生了一种新的综合数据,数字地球的多种数据融合,包括多种分辨率数据,多维数据以及不同类型数据的融合,并且需要将融合得到的数据进行可视化表现,通常是将数据叠加在数字高程模型上,形成三维立体景观影像。实现数字地球中的空间数据融合,需要地理数据互操作以及高速网络的支持。

80、元胞自动机
答案: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CA)是定义在一个具有离散、有限状态的元胞组成的元胞空间上,按照一定局部规则,在离散的时间维上演化的动力学系统。元胞自动机模型可用来模拟研究很多的现象,包括信息传递、计算、构造、生长、复制、竞争与进化等,同时,它可研究动力学系统理论中有关秩序、紊动、混沌、非对称、分形等系统整体行为与现象。

81、屏幕数字化
答案:屏幕数字化也称为平视显示器显示数字化,是利用诸如以DOQ数据源作为背景,在计算机屏幕进行的手扶跟踪数字化。屏幕数字化是编辑或更新现有地图的一种有效方法。例如,从数字正射影像图中添加地图上没有的小路或公路。

82、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
答案:对应英文为(National Spatial Data Infrastructure)是一个国家围绕其地理信息和其他空间分布信息的采集和利用而建设的基础环境的一个总称,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其核心是建设覆盖一个国家区域范围并真实反映各类地理现象的分布、特征属性的地理信息数据系统集,并使这些数据系统具备及时准确的收集、处理、存储和分发地理信息数据和其他空间分布信息数据的能力。

83、云计算
答案:云计算的定义现在有很多,主流的观点可以认为云计算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是指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机模式——即把存储于个人电脑、移动电话和其他设备上的大量信息和处理器资源集中在一起、协同工作。在极大规模上可扩展的信息技术能力向外部客户作为服务来提供的一种计算方式。

84、地理空间
答案:地理空间指上至大气电离层,下至地壳与地幔交界的莫霍面之间的空间区域。要准确定位,需要一种空间定位框架,用以建立地球的几何模型来精确地测量地球上任意一点的坐标,包括平面位置和高度值。地理空间定位框架就是大地测量控制系统。该系统由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两部分组成。

  1. GNSS
    答案:全称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它是泛指所有的卫星导航系统,包括全球的、区域的和增强的,如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洲的Galileo、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及相关的增强系统,还涵盖在建和以后要建设的其他卫星导航系统。

86、4D产品
答案:4D产品指的是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栅格地图(DRG)数字线划地图(DLG)四种数字测绘产品,它们是我国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框架数据。

87、数字正射影像图(DOM)
答案: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是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对扫描处理的数字化的航空像片,经逐个象元进行投影差改正,再按影像镶嵌,根据图幅范围剪裁生成的影像数据。具有精度高、信息丰富、直观逼真、获取快捷等优点。

88、数字表面模型(DSM)
答案:数字表面模型简称DSM(Digital Surface Model),是指包含了地表建筑物、桥梁和树木等高度的地面高程模型。和DEM相比,DEM只包含了地形的高程信息,并未包含其它地表信息,DSM是在DEM的基础上,进一步涵盖了除地面以外的其它地表信息的高程。在一些对建筑物高度有需求的领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重视。

89、数字线划地图(DLG)
答案:数字线划地图(Digital Line Graphic简称DLG)是现有地形图上基础地理要素的矢量数据集。分别采用点、线、面描述要素几何特征,赋予属性,并分成若干数据层,供地理信息系统做空间检索、空间分析之用。

90、数字栅格地图(DRG)
答案:数字栅格地图(Digital Raster Graphic简称DRG)是纸质地形图的数字化产品。每幅图经扫描、纠正、图幅处理及数据压缩处理后,形成在内容、几何精度和色彩上与地形图保持一致的栅格文件,是模拟产品向数字产品过渡的中间产品,一般用作背景参照图像,与其他空间信息相关。

91、数字高程模型(DEM)
答案: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简称DEM,是通过有限的地形高程数据实现对地形曲面的数字化模拟,是区域表面海拔高程的数字化表达。由于采样点的有限性,DEM通常是将有限的采样点用某种规则连接成一系列的曲面或平面来逼近原始曲面。DEM按照其结构,可分为规则格网DEM、TIN、基于离散点的DEM和基于等高线的DEM等。由于规则格网结构简单,算法设计明了,在实际运用中被广泛采用。

92、数字地形模型(DTM)
答案:数字地形模型简称DTM(Digital Terrain Model),它是地形起伏的数字表达,它由对地形表面取样所得的一组点的x、y、z坐标数据和一套对地面提供连续描述的算法组成。简单来说,数字地面模型是按一定结构组织在一起的数据组,它代表着地形特征的空间分布。DTM是建立地形数据库的基本数据,可以用来制作等高线图、坡度图、专题图等多种图解产品。

93、等值线
答案:等值线又称等量线,表示在相当范围内连续分布而且数量逐渐变化的现象的数量特征,用连接各等值点的平滑曲线来表示。

94、不规则三角网模型
答案:不规则三角网(TIN)采用不规则的三角网形成对地理空间的完整覆盖,其中样点控制着三角形的顶点,这些三角形尽可能的接近于等边,用这些三角形就可以实现对地面的拟合。三角形的大小和拟合程度会随样点密度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就可以利用断层、悬崖等已知数据,来约束TIN,以便更好的模拟地面。

95、地统计学
答案:又称地质统计,是在法国某著名统计学家大量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门新的统计学分支。它是以区域化变量为基础,借助变异函数,研究既具有随机性又具有结构性,或空间相关性和依赖性的自然现象的一门科学。研究多与空间数据的结构性和随机性、空间相关性和依赖性、空间格局和变异相关,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最优无偏内估计,或模拟这些数据的离散性、波动性时,皆可应用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

96、数据图层
答案:是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由地图数字化形成的矢量数据存储的基本单元。图层存储了主要地理要素(如弧段、节点、多边形、标识点等)和次要要素,是一组与主题相关的数据单元。各个数据图层可以单独修改和编辑,并且各个图层最后进行叠加最终形成图像。所以,数据图层是GIS软件最基本的要素。

97、数字地形分析
答案:数字地形分析(digital terrain analysis)简称DTA,是指在DEM上进行地形属性计算和特征提取的数字信息处理技术,是各种与地形因素相关空间模拟技术的基础。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通过提取地形属性和特征因子来分析解释地貌形态,二是DTM的可视化分析。

98、地面分辨率
答案:在GIS中,地面分辨率是以一个像素(pixel)代表的地面尺寸(米)。地面分辨率大小取决于地图的缩放级别和该点的纬度,缩放的级别越大,像素越多,地面越清晰。纬度越低,同等条件下,分辨率越高。

  1. NSDI
    答案:NSDI是一个国家围绕其地理信息和其他空间分布信息的采集和利用而建设的基础环境的一个总称,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其核心是建设覆盖一个国家区域范围并真实反映各类地理现象的分布、特征属性的地理信息数据系统集,并使这些数据系统具备及时准确的收集、处理、存储和分发地理信息数据和其他空间分布信息数据的能力。

100、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答案:简称NI,是一个能够给用户随时提供大容量信息的,由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完备的网络系统。目前全球被广泛采用的信息基础设施就是因特网。

101、3S技术
答案:3S技术是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systems,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的统称,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

102、LBS
答案:LBS (Location Based Services)是“基于位置的服务”,是指在移动计算环境下,利用GIS技术、空间定位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移动对象提供基于空间地理位置的信息服务。其实质是一种概念较为宽泛的与空间位置有关的新型增值服务业务。

103、网格GIS
答案:网格(grid)被称为第三代互联网应用,它是把整个互联网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实现各种资源的全面共享。随着应用的深入网格计算必将会应用到GIS中,并和计算资源、空间地理数据和通信等集成,构成一个较完整空间信息服务系统。

104、空间信息格网
答案:空间信息格网(Spatial Infomation Grid,SIG)是一种汇集和共享地理上分布的海量空间信息资源,对其进行一体化组织与处理,从而具有按需服务能力的、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和信息处理能力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105、数字地球
答案: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其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地球问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与数字地球相关的支持技术包括计算技术、海量存储技术、数据获取技术、宽带网络技术、互操作技术及元数据等,涉及数据获取与更新、存储与管理、处理与分析以及数据与信息传播等方面。

106、数字城市
答案:数字城市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测、仿真-虚拟等技术,对城市进行多分辩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全部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

107、智慧城市
答案: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创新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人方本的可持续创新。智慧城市是城市全面数字化基础之上建立的可视化和可量测的智能化城市管理和运营。通过智慧城市,可以实现城市的智慧管理及服务。

108、虚拟现实
答案: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是指利用计算机和一系列传感辅助设施来实现的使人能有置身于真正现实世界中的感觉的环境,是一个看似真实的模拟环境。通过传感设备,用户根据自身的感觉,使用人的自然技能考察和操作虚拟世界中的物体,获得相应看似真实的体验。

109、虚拟地理环境
答案:简称VGE,是基于地学分析模型、地学工程等的虚拟现实,它是地学工作者根据观测实验、理论假设等建立起来的表达和描述地理系统的空间分布以及过程现象的虚拟信息地理世界,一个关于地理系统的虚拟实验室,它允许地学工作者按照个人的知识、假设和意愿去设计修改地学空间关系模型、地学分析模型、地学工程模型等,并直接观测交互后的结果,通过多次的循环反馈,最后获取地学规律。

110、大数据
答案:大数据(Big Data),即大型复杂数据集的聚合,其规模和复杂程度常常超出目前数据库管理软件和传统数据处理技术在可接受的时间内获取、管理、检索、分析、挖掘和可视化的能力。

111、LBS【ext】
答案:
LBS即“基于位置服务”,是利用各类型的定位技术来获取定位设备当前的所在位置,通过移动互联网向定位设备提供信息资源和基础服务。首先用户可利用定位技术确定自身的空间位置,随后用户便可通过移动互联网来获取与位置相关资源和信息。LBS服务中融合了移动通讯、互联网络、空间定位、位置信息、大数据等多种信息技术,利用移动互联网络服务平台进行数据更新和交互,使用户可以通过空间定位来获取相应的服务。

  1. 地理空间数据【2Ext.】
    答案:(self) 是用于描述位置和空间要素属性的数据。GIS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能力明显高于其他系统,与其他相同相比,GIS对于每一个数据单元可以按研究需要自行定义关键属性,不仅可以携带直观所见的浅层信息 - 如位置、数量等信息,还可以携带对应关系等深层信息,甚至可以通过自定义数据结构携带符合用户自身需求的自定义信息。

  2. GIS应用的五个M是什么? 【5Ext. 】
    A、制图 - mapping
    B、测量 - measurement
    C、监测 - monitor
    D、建模 - modeling
    E、管理 - management

====SPLIT=

GIS 简答&论述

====SPLIT=

GIS 案例题


http://www.ppmy.cn/devtools/118673.html

相关文章

实在智能:创业需找准“切口” 并着力做深做透

如今,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爆发,大量专注于这一领域的初创企业不断涌现。尽管这种多元化的创新生态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不可避免的为初创企业带来了诸多压力和挑战。 浙江实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实在智能”)作为一家成立6年…

Unity3D Shader的阴影部分法线效果详解

前言 在Unity3D开发中,阴影处理是提升场景真实感和视觉质量的重要一环。法线贴图(Normal Mapping)作为一种高效的纹理映射技术,在增强模型表面细节和凹凸感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将详细解析UnityShader中阴影部分的法线效果&a…

在WPF中实现多语言切换的四种方式

在WPF中有多种方式可以实现多语言,这里提供几种常用的方式。 一、使用XML实现多语言切换 使用XML实现多语言的思路就是使用XML作为绑定的数据源。主要用到XmlDataProvider类. 使用XmlDataProvider.Source属性指定XML文件的路径或通过XmlDataProvider.Document指定…

分享一下PHP基本语法总结

1. PHP的语法结构 PHP(Hypertext Preprocessor)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开源服务器端脚本语言,特别擅长Web开发。以下是PHP主要语法结构的总结: 变量 变量在PHP中以$符号开头,变量名是区分大小写的。变量可以存储不同类型的…

【Verilog学习日常】—牛客网刷题—Verilog企业真题—VL66

超前进位加法器 描述 题目描述: 求两个四位的数据编写一个四位的超前进位加法器,建议使用子模块 提示:超前进位加法器的位公式如下 这里‘’ ‘’符号不是‘加’和‘乘’,是‘或’和 ‘与’ 波形示意图: 输入…

鸿蒙HarmonyOS NEXT系统揭秘:跨端迁移与多端协同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万物互联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 在这个背景下,华为鸿蒙HarmonyOS NEXT系统的最新动向无疑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 近日,关于鸿蒙操作系统将多设备协同功能细分为“跨端迁移”与“多端协同”的消息不胫而走,这…

DTO VO 与 POJO

目录 1、VO(View Object)2、DTO(Data Transfer Object)3、PO(Persistent Object) 名称说明Entity实体,通常和数据库中的表对应VO视图对象,为前端展示数据提供的对象DTO数据传输对象&…

Delphi 12.2 新出的 WebStencil 组件和 Quill 编辑器配合的问题

Quill editor 是一个很不错的开源的前端浏览器页面里使用的富文本编辑器。 如果我们使用 Delphi 12.2 最新推出的 webStencil 组件来开发一个 WEB 程序,又使用了类似的富文本编辑器,有一个小问题需要注意。 问题描述 在富文本编辑器里面输入的文字&am…